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高宗趙構 處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卻也做了幾件大事

宋高宗趙構 處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卻也做了幾件大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高宗趙構(1107.6.21—1187.11.9),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后韋氏,年號建炎、紹興,在位35年。他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宋高宗趙構是一個公認的昏君,他身爲一國之主,苟且偷安,處死岳飛,沒能恢復故土。不過人是一個多面體,趙構有讓人詬病的一面,也有其不爲人知的優點。

宋高宗趙構 處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卻也做了幾件大事

網絡配圖

趙構繼承了乃父宋徽宗的藝術細胞,才藝過人。他天性聰明,知識淵博,博聞強記;精於書法,筆法灑脫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對於“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了南宋書壇。而且與宋徽宗相比,趙構生活比較節儉。名將韓世忠曾獻上一匹寶馬給趙構,說“非人臣所敢乘”,趙構以宮中用不着騎馬爲由婉拒了。

趙構對待所謂“祥瑞”的態度也頗可稱道。名將劉光世曾以枯秸生穗爲瑞,向趙構奏報。趙構說“老百姓收成比較好,人不缺衣少食,朝廷有賢德之人輔佐,軍中有十萬鐵騎,纔可以稱爲瑞,此外不足信。我在藩邸時,樑間有芝草,府官想向朝廷奏報,我親手剁碎了芝草,就是不想讓奏報祥瑞這樣的怪事發生。”

輔臣歎服。隨後,孔廟生芝、瑞瓜等祥瑞頻頻出現,秦檜率百官稱賀不斷,信州官員還報稱秦檜之父的祠堂生靈芝。秦檜死後,趙構說起此事,取笑信州官員阿諛奉承得太過露骨了。他對祥瑞比較理性,此後乾脆詔令全國不要再獻瑞。趙構能看出獻瑞者意在取悅、阿諛權貴,說明他頭腦清醒,看得明白。

趙構還有政治胸懷,能夠容忍“惡攻”。建炎三年(1129年),福建路吳球以本路第六名中榜。廷對時,吳球第一句話就說“陛下的宰相不稱職,太學生陳東以直諫被誅殺,臣恐怕他日有趙高這樣的人指鹿爲馬,而最終沒有人敢站出來揭發。”他還說趙構“有畏避小心而無規恢遠略。”如此大膽抨擊時弊,直指最高領導,趙構沒生氣,照樣錄用。趙構對自己在位期間發生的錯案的態度也能證明其胸懷。岳飛之死,背後的推手是趙構,應該沒有什麼疑問。秦檜死後,趙構下詔允許秦檜在位之日無辜者能自證清白,允許當事者申訴,請求改正。特別是岳飛冤案,固然是宋孝宗平反,而趙構的默認也是最重要的前提。

宋高宗趙構 處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卻也做了幾件大事 第2張

網絡配圖

否則,他以太上皇的身份說個“不”字,平反之路將會困難重重,甚至遙遙無期。趙構雖未直接出面改正,但允許別人改正自己造成的錯案、冤案,這也是一種政治胸懷。

趙構生性不喜與婦人久處,座前除筆硯外不設其他東西。每次退朝,他就批閱章奏,有閒暇就讀書、習射,晚上繼續處理國政,還是比較勤政的。在位36年後,他以“倦勤”爲由,傳位給養子,他自己則稱太上皇。

實際上,趙構此舉也是替其祖上還了拖欠已久的政治道德債大宋的天下是太祖趙匡胤創立,其後卻一直是趙光義的直系後代坐江山,而趙匡胤的子孫零落可憫。趙構沒有後代,遂選趙匡胤之後爲養子,並使最終即位,以此慰太祖在天之靈。

關於宋高宗的評價問題,歷代傾向於定位爲昏庸之主,只是北宋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高宗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相比於明代,有明一代雖然一直經營南都(南京),整個南方的經營有過於北宋對南方的經營,南京六部七卿設置齊全,官僚機構完備,且四鎮軍事實力強大,而觀於甲申以後,南明竟不能守,史可法雖然一代忠勇,令人欷歔,但是在調停部署上近乎昏聵,四鎮頃刻土崩瓦解,到最後永曆緬甸被俘,南明羣臣盡爲誅戮,酷烈之甚,與宋高宗相比,豈能謂高宗昏庸無能?

宋高宗趙構 處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卻也做了幾件大事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非高宗,韓世忠、岳飛諸人,誰能御之,秦檜南歸,如非高宗,而是南宋後來幾位君主或是南明二帝,更是極其可能是第二個曹操,高宗在上,誠如岳飛奏議所言“黎元有歸,社稷有主,今足可伐虜人之謀。”而關於殺岳飛的問題,更爲複雜,首先,南宋的主戰派並非就是善類,這是一個誤區,即使是辛棄疾,也非常人所想的慷慨多情之士,而是亂世梟雄,封疆大吏,稼軒詞中就有“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岳飛對於二帝的態度,自己奏章中有表明,自可查對,無須憑空猜度。此事成高宗污名,只是若果然無能,就是那個南逃至儋耳窮荒的喪家之犬,何能在張邦昌宵小的政權和金人戰神完顏宗弼(兀朮)的勢力之下穩住局勢,若以北伐而論,韓侂冑開禧北伐,還牽扯到了理學朱熹一派復興,葉適一派倒下,扭轉了慶元黨禁以來的局勢,其中功過是非更是難以定論,俗以戰勝光復爲榮,以備守戰爲恥辱,箇中冷暖自然不同,只是高宗若是易與,何能在倉促之機反勝大明一代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