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他的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薛仁貴在新舊《唐書》中皆有傳記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少貧賤,以田爲業。將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徵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蓋圖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仁貴乃往見將軍張士貴應募。……永淳二年卒,年七十。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給輿,護喪還鄉里。”

薛仁貴一生,參與了五次東征,四次西戰,兩次平北,這些征戰經歷爲“薛仁貴徵東”的虛擬敘事奠定了基礎,“薛仁貴徵東”的虛擬敘事也正是由此演變而來。按照史書記載,薛仁貴在其父母去世之後,受妻子柳氏鼓勵,應募至張士貴麾下,東西征戰,屢立戰功,最終得以受封大將軍。

不同於虛擬文本中,薛仁貴伴生“應夢賢臣”“白虎神子”的特殊身份,而歷史上的薛仁貴,一生歷經兩朝,才最終從岌岌無名的普通兵士成長爲擁有赫赫威名的將領,特別是在唐太宗時期的徵東中,薛仁貴並非其中的主要角色。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一、薛仁貴的東征歷程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率軍20萬御駕親征,這是唐朝對高句麗的第一次征伐。唐太宗有生之年組織征伐高句麗3次,唐高宗期間,組織征伐高句麗6次,然而在這24年中的9次征伐中,薛仁貴只參與了其中的5次征伐,均沒有擔任過主帥,縱然如此,“薛仁貴徵東”的故事卻得以流傳千百年,這不由得讓人思索其文本的生命活力。

公元645年唐王第一次徵高句麗時,薛仁貴只是唐太宗親率浩浩蕩蕩20萬大軍中的一個無名小卒。彼時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唐軍從水路和陸路兩頭並進,陸路以李勤作爲統帥,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江夏王李道宗作爲副帥,擔任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李勤與李道宗兩人統帥九軍,其中以張士貴爲第一軍總管。在征戰高句麗之前,張士貴領命前往山西招募兵士,也正是在此時,薛仁貴被招至張士貴麾下。

在這部分中,江夏王李道宗即爲“薛仁貴徵東”演義中的反派皇叔角色,同樣設計了徵高句麗戰前,唐太宗派張士貴去往山西招募新兵,從而招募到薛仁貴的故事情節。實際上這一情節也與歷史有相似之處,不過,與演義中的“薛仁貴徵東”情節不同的是,張士貴並非奸臣,卻也是唐代的名將,在“玄武門之變”中,張士貴是擁戴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功臣之一,並且一生東征西戰,爲唐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馬功勞。

按照新舊《唐書》的記載:薛仁貴第一次參與徵東的時間在公元644年(貞18年),十一月薛仁貴所在部隊啓程,三月底,來到遼水(今遼河)岸邊。四月初二日,抵達玄菟城並攻下城池。四月二十六日,又攻克蓋牟城。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第2張

五月十七日,攻克遼東城。如此一路征伐,直到九月二十日,班師回撤至遼東城。唐軍回撤過程中,薛仁貴所在的騎兵部隊擔任了殿後任務,主要負責防備和擊退高句麗軍的尾隨攻擊。九月二十一日,所有部隊回渡遼河。十月二十一日,進入山海關。公元646年(貞觀20年)二月,部隊從幷州出發,返回京師。

《舊唐書》記載,薛仁貴此次征戰高句麗表現英勇,“著白衣,握戟,腰鞭張(兩)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唐太宗對薛仁貴則給予了“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的高度評價。此次征戰後,薛仁貴被升爲右領軍中郎將,爲帝王守北門宮禁,受到太宗的重視。《白袍記》等“薛仁貴徵東”文本,正是以此次戰爭爲素材,塑造並固定了薛仁貴“白袍小將”的衣着形象。

二、寶劍藏鋒

然而此後十年,沒有薛仁貴參加對外作戰的記載,是漏載,還是薛仁貴這十年中真的消失在戰場,無從驗證。在這期間唐王朝對高句麗又進行了兩次局部淺縱入深的襲擾戰。第一次是公元647年三月,海陸並進,第二次是公元648年,以海路爲主。兩次襲擾戰的順遂使唐太宗信心大增,以圖一舉殲滅高句麗,然而,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大舉東征計劃隨之擱淺。

在這期間,薛仁貴作爲禁衛軍經歷了一次救駕。《新唐書》記載唐高宗時期,宮中突遇洪水,其它宮衛各顧逃命,而薛仁貴登上玄武門高呼,警醒睡夢中的高宗李治,使之免於洪難,自此深得高宗信任。這可以視爲薛仁貴在政治中的一次身份的提升,根據歷史記載成功征戰高句麗正是在唐高宗時期,“薛仁貴徵東”的敘事中,存在着將唐高宗與唐太宗的形象融合於虛構形象唐王一身的可能性。唐高宗即位後的公元655年,新羅遣使向唐求救。唐朝此時正準備征伐西突厥,繼位的唐高宗決定繼續貫徹太宗制定的“長期襲擾、拖垮對方、伺機消滅之”的戰略方針,以掣肘高句麗對新羅的攻擊。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第3張

公元655年2月,唐朝派營州都督程名振爲主帥率本部兵討高句麗,考慮到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兵員有限,朝廷又派蘇定方率3000禁衛軍協助程名振征討,薛仁貴便在其中。這是薛仁貴第二次參與征戰高句麗。在《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顯慶五年,新羅向唐王朝投訴百濟國、高麗國、靺鞨國三國聯合侵佔了新羅北境的三十座城池。

唐王朝在與高麗等國協商無果之後,下令蘇定方帶領劉伯英、龐孝泰等將領,帶兵討伐新羅。在熊津口,蘇定方縱擊深入,首先打敗百濟軍,並乘勝前進,斬首萬餘級,最終攻下百濟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百濟國同高麗並非同一屬地,而是鄰國,但是在“薛仁貴徵東”文本中,其攻城的情節卻保留了下來。

不過在這次襲擾戰中,薛仁貴也並未擔任重要職務。時隔三年之後,薛仁貴第一次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擔任了副帥,其時的正帥爲程名振,《舊唐書》卷83記載:“顯慶二年,詔仁貴副程名振於遼東經略……”在公元657年的六月,正帥程名振、副將薛仁貴帶領部隊進入了高句麗境內,在這一戰中,薛仁貴並未和高句麗將領蓋蘇文有直接對戰,只遇上了蓋蘇文的屬下將領豆方婁,兩軍數萬兵馬交戰,薛仁貴帶兵斬首高麗軍2500餘級,最終大敗高句麗。

公元659年、公元660年,兩年間,薛仁貴作爲高級將領,在對高句麗的兩次襲擾戰中均獲得勝利。公元660年唐軍在新羅的全力支持下滅亡百濟之後,決定再次大舉出兵直趨平壤城,以圖一舉平定高句麗。薛仁貴帶領部下軍隊,跟隨着大軍在十月的時候進入平壤城,但是不久之後卻接到了唐高宗令其回軍的旨意。此後薛仁貴帶領唐軍轉戰攻打北方的少數民族鐵勒各部,並且成功平叛。這一征戰的經歷,被藝人加入“薛仁貴徵東”文本中,成就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奇經典章節。

探索薛仁貴的東征歷程,“薛仁貴徵東”的故事爲何能廣泛傳播? 第4張

三、滅高句麗

在唐軍對高句麗的戰爭中,薛仁貴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其實在公元664年,此時高句麗將領蓋蘇文已經去世。此後第三年也就是公元666年,蓋蘇文三子之間爆發內戰,長子泉男生爲了擺脫日益不利的困境,派兒子泉獻誠到唐朝請求援助,並將自己控制的“六城十餘萬戶”作爲援助的交換,一併獻給了唐朝。

在同年的六月份,泉獻誠作爲嚮導,帶領唐軍前往征戰高句麗,並在此次取得成功。這一戰爭在《舊唐書》卷87中被稱作“金山大戰”,其中薛仁貴被唐高宗評價“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並稱贊薛仁貴的領軍之能,是獲得金山大戰勝利的主要緣由。從金山大戰之後,薛仁貴又攻打下扶余城,更在此戰中聲名大噪,威震遼海。縱觀薛仁貴的東征歷史,可以看到在數次東征中,薛仁貴只在中後期展示出了自己的治軍帶兵的才能,相對於其他將領,薛仁貴的戰果成就並不能解釋其故事傳說廣泛流傳的因由。

結語

“薛仁貴徵東”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在民間廣泛流傳,其根源並不僅在薛仁貴於戰爭中的出色表現,而主要在於其後的行政管理。《舊唐書·薛仁貴列傳》中這樣記載:“高麗既降,詔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於平壤留守,仍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移理新城,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高麗士衆莫不欣然慕化。”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安東都護府所在的屬地地區幾乎各州道逐漸都建立起薛仁貴的廟宇,這一人神信仰或許推動了“薛仁貴徵東”演義的衍生傳播發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