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朝越國公汪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揭祕:唐朝越國公汪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汪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油菜花殘麥穗長,家家浸種辦栽秧。 社公會後汪公會,又備龍舟送大王。---《新安竹枝詞》

這是清乾隆時期,僑居廣陵的徽州歙縣人方士庹創作的竹枝詞中的第七首,是對家鄉民俗迎神賽會“嬉菩薩”的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汪公”、“大王”不是文學修飾,而是一位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他就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隋末據六州而守並自號“吳王”的農民起義領袖、唐朝越國公汪華。

對汪華的崇拜衍生出的民俗活動,實際上遠不止迎神賽會,但凡是求雨防旱、求子祈福、減病消災等民間活動,都少不了祭拜汪華。

毫不誇張地說,在徽州文化的傳承中,汪華崇拜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只爲傳承民俗活動而舉辦的花朝廟會,汪華依然是絕對的主角,被徽州人(當然,古徽州如今被一分爲三,現在古徽州的主體是黃山市)稱爲“太陽菩薩”。

汪華已經成了徽州的地域神。

揭祕:唐朝越國公汪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汪氏第四十四世祖,唐越國公汪公諱華像

當然,汪華的“成神”之路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最開始,只是徽州(當時稱歙州)百姓給他修建了一座生祠。

“唐歙州總管越國汪公,有廟在歙之烏卿山,始貞觀己亥,著於令甲……”---《休寧烏龍山汪越國公廟田記》

貞觀己亥,就是貞觀十三年,此時的皇帝是權力慾望強盛,又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他居然允許民間給自己的大臣建生祠,確實罕見。

但不管李世民內心抱着什麼樣的心思,汪華的生祠是由大唐官府批准建立的,這是他開始邁出神格的第一步,並且得到了官方的認定。

此後,歷代帝王開始對汪華進行冊封,而冊封最多的當屬兩宋時期。

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冊封汪華爲“靈惠公”。

政和七年,宋徽宗冊封汪華爲“英濟王”,宣和四年加封爲“顯靈英濟王”。

乾道四年,宋孝宗冊封汪華爲“信順顯靈英濟廣惠王”。

嘉定四年,宋寧宗改封汪華爲“昭應顯靈英濟廣惠王”。

淳佑八年,宋理宗改封汪華爲“昭應顯靈英濟威信王”;淳祐十二年改封爲“昭應廣靈顯德英烈王”;寶佑三年又改封爲“昭應廣佑顯聖英烈王”;到了寶佑六年,宋理宗再次改封汪華,誥“昭忠廣仁顯聖英烈王”。

德祐元年,宋恭宗上位後,汪華的封誥再一次起了變化,改爲“昭忠廣仁武神英聖王”。

到了元朝至正元年,元順帝也對汪華進行了冊封,封誥爲“昭忠廣仁武烈英顯王”。

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順應潮流,對汪華的冊封進行了升級,改封爲“汪公聖主洞淵大帝”。

揭祕:唐朝越國公汪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自此,汪華真正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級,由生前的國公爵位,上升到了死後的帝王級別,成爲徽州的地方神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汪華的神格塑造是不是和關羽很像?當然,關羽的神格是全國範圍內生效的,汪華只是徽州一府六縣境內的地方神。

雖然和關羽的神格沒有可比性,但也可以看出,歷代統治者對汪華神格塑造的重視!

那麼,汪華究竟做了什麼,能在活着的時候由大唐朝廷爲他修建生祠,死後又可以通過人間帝王的加持封誥,從而步入神靈的行列?

汪華能夠得到徽州百姓長達千年的愛戴,至今不衰,又能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汪郎以爲,關鍵就在於八個字,“事合天心,保境安民”。

1,所謂“事合天心”的意思就是,汪華站在十字路口間,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迅速做出正確的抉擇!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王薄以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爲口號揭竿反隋,雖然被隋軍鎮壓了下去,但也由此徹底引發了隋末大起義。

在這場動亂中,時任新安郡(大業三年改歙州爲新安郡,徽州前稱)裨將的汪華雖然掌握新安郡的軍備,但他一直堅守隋廷正統,拒絕郡守提出的起兵反隋,把新安郡拱手讓給江淮杜伏威的建議。

爲此,汪華於大業十三年趨兵趕跑了新安郡守,控制了新安郡。

“境內無所統一,天子南幸江都,盜賊擁隔,詔令不至,欲求攝刺史,以鎮一方,非公不可!公宜從衆。賊平,請命於朝未晚也。”---《越國公行狀》

在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汪華接受了下屬的建議,暫領了新安郡守一職,但他堅持樹立隋朝大旗,不願加入任何一支反隋義軍,這個舉動引發了周邊已經反隋的州郡不滿,一時間新安郡上空籠罩了戰爭的陰雲。

爲求自保,汪華只得起兵反抗,鞏固自己的力量。

“宣守面縛請降,公釋不問。因撫定其民,收其精銳以歸。既而杭、睦、婺、饒等州相繼皆下。公奄有六州,戴甲十萬,威譽益隆。諸將謂公曰"今中原紛亂,大衆已集,若但以刺史統軍之號臨之,恐復瓦解。天予不取,古人所戒,公宜建王號。"公辭再三,乃齋戒,擇日建吳國,稱王。”---《越國公行狀》

汪華稱王后,並沒有在自己的吳國範圍內選取年號,而是繼續採用隋朝年號,義寧(李淵扶持的隋傀儡皇帝)。

汪華稱王后,並沒有兵出六州,和長安李淵、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瓦崗李密、江淮杜伏威、江陵蕭銑、豫章林世弘等等各路豪傑爭奪天下。

實際上,他對爭霸毫無興趣,只是默默等待着真龍的出現。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擊退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後,天下局勢已經日趨明朗。

這一年九月,汪華迅速做出了主動歸唐的決定。爲此,李淵下詔賜封汪華爲越國公。

“門下:汪華往因離亂,保據州鄉,鎮靜一隅,以待寧宴。識機慕化,遠送款誠,宜從褒獎,授以方牧,可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全唐文.封汪華越國公制》

李淵給的敕書時間是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請記住這一刻,爲了百姓,汪華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他主動歸唐,爲六州百姓避免了一場因爲割據而可能會引發的戰爭,充分體現了他“事合天心”的“王之大節”,在李唐統一天下的道路上畫下了最精彩的一筆。

2、所謂“保境安民”的意思就是,汪華以“靖民”的心態,維護其控制區域內的政通人和,促進六州,尤其是歙州境內的山越土著和南遷的中原士族之間的文化融合。

什麼是靖民?就是使民安寧和諧的意思。

汪華統御六州期間,一切決策都是以境內百姓安危福祉爲準繩,而他靖民的最大成績就是,調解了山越土著和南遷移民之間的矛盾,將一些山越首領納入了自己的軍隊之中,成爲保境安民中的一員。

歙州境內山高林密,古時一直是山越民族的居住地。

但自西晉以來,衣冠南渡,歙州土著和南遷的中原士族之間的矛盾重重,或爲疆界領地,或爲習俗禮教,都成爲雙方之間的械鬥因素。

汪華深知,要想六州在兵荒馬亂期間能夠求得一片安寧,必須摒棄前嫌,化解矛盾,爲此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號,並開學堂,辦教育,一力促進兩種文化的融合。

經過他的努力,當地的山越土著開始注重自己的禮儀言行,而南遷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六州百姓面對外界的武力威脅時能夠共同迎身抵抗。

如武德四年,歙州抵抗江淮王雄誕的入侵。

除了緩和山越土著和中原移民之間的矛盾外,在汪華治下,吳國境內不見兵戈,百姓安居樂業,這在隋末唐初的風雲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汪華在保境安民期間修建了漁梁壩,這直接奠定了徽州的人文基礎,爲徽商的起航點亮了一盞明燈。

揭祕:唐朝越國公汪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3張

3、汪郎語

汪華真正做到了以天下蒼生爲念。

他寧願放棄所謂的“吳王”虛榮,不以一己之私將其治下的百姓帶入兵災的苦難之中,爲當時,也給後世做出了表率。

在封建倫理道德的忠君愛國體系下,汪華主動“歸唐”和一心“靖民”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最符合時代主旋律的。

作爲統治者,他們需要有這麼一個榜樣,一個典型,用以維護地方穩定,人心思歸;

作爲普通百姓,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愛民,護民,並能夠爲他們帶來安寧,和諧的州牧。

所以,在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汪華由“人”升爲“神”也就順其自然了。

而對於汪華的評價,汪郎認爲這副對聯就已經完成了總結:

亂稱王,治稱臣,兩念都歸一是;生封公,歿封帝,千秋曾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