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徐盛簡介:被陳壽盛讚爲“江表之虎臣”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徐盛簡介:被陳壽盛讚爲“江表之虎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徐盛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徐盛(生卒年不詳),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爲中郎將。在濡須浴血奮戰。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徐盛曾獲得君主“大壯”,三國時期僅有張遼 、徐盛 二人獲此殊榮。他被陳壽盛讚爲“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兒子徐楷繼承。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徐盛簡介:被陳壽盛讚爲“江表之虎臣”

人物生平

以少勝多

徐盛年輕時,由於遭遇戰亂,從家鄉莒縣遷居到吳縣(今江蘇蘇州),以勇氣而聞名。吳侯孫策去世後,弟弟孫權繼承其位,任用徐盛爲別部司馬,率軍五百人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並擔任柴桑縣令,以抵禦黃祖的入侵。

黃祖曾派兒子黃射率領數千人攻擊徐盛,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殺傷黃射的部隊千餘人。其後開門主動出戰,大敗黃射,黃射被擊退後再也不敢前來侵犯。

後來孫權加徐盛爲校尉、蕪湖(今屬安徽)縣令,又因爲徐盛討伐臨城南阿(今安徽青陽南)一帶的山賊有功,加徐盛爲中郎將,督校兵。

雄豪致果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徐盛隨孫權攻打合肥。當時孫權與數名部將作爲先頭部隊剛到達戰場,並在城外紮營立寨,適逢天色剛亮,魏將張遼率800人從城中出戰,突襲剛來不久的孫權軍先頭部隊。孫權的將士們沒有防備,陳武奮戰到最後力盡而死 ,徐盛負傷遺失了自己的軍旗,徐盛和宋謙的部隊出現逃兵情況,這時潘璋和賀齊作爲後續部隊從後方趕來救援,潘璋便馳馬上前,斬殺徐盛、宋謙軍中的兩名逃兵。原本往後逃跑的士兵被潘璋的嚴懲手段震懾,全部人皆返還戰場力戰 。而賀齊率領中部兵馬拒擊張遼的軍隊,並拾回了徐盛因負傷而遺失的長矛。 (《甘寧傳》有“唯”無“等” ,徐盛不在津北。《潘璋傳》、《陳武傳》、《賀齊傳》無“徹”、無“還”、有“合肥”無“津北” 。賀齊只在相對於“城中”的“合肥”城外有參戰 ,但當“還”軍時在“津南”並未參戰)

勇烈頑敵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出兵濡須口(今安徽無爲東南),徐盛跟隨孫權一同迎擊。當時魏軍無法攻克濡須口的濡須塢,於是改走歷陽陸路嘗試大舉轉攻橫江(並沒有攻破橫江),徐盛與東吳諸將前往迎戰。不料突然遭遇大風,吳軍的蒙衝戰船被吹到敵軍岸邊,東吳諸將心中恐懼,沒有人敢出戰,只有徐盛單獨率領士兵上岸砍殺敵人,敵軍被徐盛嚇破而潰逃,死傷甚大。風停後,徐盛率軍返回。孫權非常看重徐盛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權大壯之”。 “大壯”兩字在《三國志》裏僅用過兩次,分別是在《張遼傳》 、《徐盛傳》 ,可見其分量之重。

不居人下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孫權以諸侯身份向曹魏稱藩屬,曹魏派邢貞前往東吳,拜孫權爲諸侯王吳王。孫權出都亭等候邢貞,邢貞臉上露出驕橫跋扈的神情。吳臣張昭見狀大怒,徐盛也十分氣憤,對身邊的同僚們說:“我們不能奮身出命,爲國家吞併許昌、洛陽、巴蜀,反而讓主君和這個邢貞進行結盟事宜,簡直不能忍受這樣的恥辱!”說着,不禁淚流滿面。邢貞聽說後,對隨行人員說道:“江東有這樣的將相,恐怕不會久居人下啊!”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徐盛簡介:被陳壽盛讚爲“江表之虎臣” 第2張

抵禦劉備

後來,徐盛被加爲建武將軍,封都亭侯,領廬江(治今安徽潛山)太守,又得到臨城縣作爲賞賜的奉邑。

公元222年(魏黃初三年),劉備率軍來到西陵(今湖北夷陵),徐盛攻取了劉備的多處營寨,立下功績,大破劉備於夷陵。 在劉備大敗逃往白帝城時,徐盛與潘璋、宋謙等上表繼續進攻蜀國必然可以擒獲劉備 ,但陸遜與朱然、駱統等認爲曹丕雖然說支援但其實趁機偷襲,建議不要再追。孫權根據情況判定,採納陸遜等人提議下令停止追擊白帝城。

以少御多

同年秋季九月,魏將曹休督領張遼、臧霸等五州二十餘軍,出兵洞口(今屬江蘇)。呂範督領五軍率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人以舟船拒敵。 東吳水師遭遇大風後,又遭遇張遼、王凌等人的進攻。吳軍傷亡慘重。徐盛收集殘兵,與全琮一起迎擊曹休等人。曹休命令臧霸等人攻擊徐陵縣,徐盛和全琮以少勝多,擊敗臧霸等人。徐盛和全琮發起追擊,斬殺了臧霸的麾下大將尹盧 。孫仁因爲違反軍令撤退,吳軍乘着徐盛、全琮獲勝擊破曹休、張遼等,魏引軍撤退 。之後,徐盛被加爲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三國志》沒有類似《建康實錄》的記載,而盧弼的《三國志集解》中解釋到 ,《三國志》是出自魏、晉兩國勝利者的史書,誇勝諱敗經常在書中發生,魏晉被吳、蜀兩國打敗的記述則以模糊不清甚至不記錄的形式進行,要通過查閱其他史書引證。但是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因爲《建康實錄》記述繁多複雜爲由,而且沒有深入研究過《建康實錄》,卻以“麤疏紕漏,不可勝摘 ”完全否定此書的記述。乾隆皇帝弘曆特意命永瑢、紀昀等文臣編纂監修,並將《建康實錄》歸入於《四庫全書》的別史類而聞名 ,親自爲此書提詩肯定《建康實錄》的歷史性 。清史學家黃廷鑑在《第六絃溪文鈔》 以:“《建康實錄》一書,略仿通史體例,括六朝興廢,簡詳典要。”認受性的評價。唐宋以來,凡考證六朝史事、遺蹟的學者,無不以此書所載爲依據。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鞏《甲申雜錄》,以及姚寬《西溪叢語》等書皆是。宋朝人張敦頤編寫的《六朝事蹟類編》,基本上完全依據《建康實錄》所載內容,加以分類編排,使之部居粲然而已。)

百里疑城

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魏文帝曹丕率領大軍南征,企圖渡過長江。徐盛獻計在建業(吳國都城,今江蘇南京)周邊百里築起圍欄,製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稻草人,在江面設置浮船。諸將認爲這樣做沒什麼意義,但徐盛堅持己見,孫權採納徐盛,百里僞長城一夜建成。曹丕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到綿延數百里的圍欄,心中驚愕,曹丕感嘆:“雖然魏有千羣騎兵,但也沒有用途” ,隨即曹丕乘坐的龍舟遇到暴風海浪,船身幾乎完全覆滅 。魏國的人從江中西望,而非常憚懼 。同年九月,曹丕出廣陵,望着長江而不敢渡江,再次感嘆蒼天果然要把魏、吳分隔兩邊了,說道:“孫權果然有人才也,現在還不可以圖謀吞併東吳啊” ,於是引軍撤退。諸將這才明白徐盛有先見之明,紛紛拜服。

徐盛於黃武年間(222-229)去世,其官爵由兒子徐楷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