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安祿山和唐玄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安祿山當初深受唐玄宗的寵幸,安祿山到底是怎麼想的?安祿山爲什麼還要反叛大唐?

公元755年,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爲名,在范陽起兵造反,由此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

翻開安祿山的履歷表,我們會發現安祿山早年的時候,只是一個爲自己生計奔波的胡人,從軍之後,安祿山就得到了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欣賞,並且仕途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成了唐代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可以說,安祿山所有的成就,他最需要感謝的人,就是大唐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那麼既然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安祿山爲什麼還要造反呢?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一點原因:安祿山跟太子有矛盾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跟太子之間一直存在着矛盾。

雖說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一方面皇帝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培養太子,希望太子將來能做一個合格的皇帝,另一方面皇帝在培養太子的過程中,又忌憚太子日益增長的實力。

太子的實力越強,皇帝更是會覺得寢食難安,尤其是經過多次權力鬥爭,才當上皇帝的唐玄宗,對權力的控制慾比其他皇帝更甚,同時唐玄宗對太子的忌憚也比其他皇帝要多幾分。

所以在他得到小道消息,說有幾位皇子想要祕密奪走自己皇帝的位置,唐玄宗立馬就下令處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這些皇帝都是唐玄宗的親生兒子,但是在皇權面前,根本沒有任何親情可言。

太子李瑛被處死之後,他的弟弟李亨就成了新的太子。鑑於哥哥悲劇的結局,李亨這個太子當得十分小心,以至於後來李亨通過自己的大舅哥韋堅跟軍界的大佬皇甫惟明交好,被唐玄宗得知。

李亨爲了自保,不僅賣了皇甫惟明跟韋堅,甚至直接跟自己的摯愛太子妃韋氏離婚。這件事的結局是李亨的太子之位保住了,但是皇甫惟明跟韋堅身首異處,韋氏也出家爲尼。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2張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自然不可能跟太子交好,而太子自然也是不敢拉攏安祿山。而安祿山爲了自己的地位,就拼命地討好唐玄宗。

有一次安祿山來到長安朝見唐玄宗,唐玄宗讓安祿山拜見太子,安祿山直接說了一句:“我只瞭解陛下您,並不瞭解太子是幹嘛的。”唐玄宗向安祿山解釋了太子是自己的接班人,安祿山才裝裝樣子給太子行禮。

安祿山這樣的行爲,讓他在唐玄宗的心裏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唐玄宗更加看重安祿山。

但是安祿山這樣做,就徹底惹怒了太子李亨。此時唐玄宗的年紀已經很大,駕崩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

唐玄宗活着的時候,安祿山尚能呼風喚雨,縱享榮華富貴。但等到唐玄宗一死,大唐的皇帝一定是太子李亨。到了那個時候,安祿山的前途可謂是一片灰暗。

安祿山爲了自己幸福的未來,趁着自己手上有兵權,不如造反搏一搏未來,總比坐着等死強。

第二點原因:安祿山跟楊國忠有矛盾

當初李林甫擔任宰相的時候,他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建議唐玄宗重用藩將,正是因爲這一項政策,使得安祿山得以長期控制河北地區,安祿山的實力也在他擔任三鎮節度使期間不斷增長。

不過由於安祿山忌憚李林甫,所以在李林甫活着的時候,安祿山並不敢有造反的心思。

就在李林甫一手遮天的時候,李林甫的政治對手楊國忠,爲了坐上宰相的位置,就跟安祿山勾結在一起。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3張

安祿山害怕李林甫,楊國忠又想除掉李林甫,所以他們二人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於是乎,在安祿山跟楊國忠的共同努力之下,李林甫就從宰相的位置上趕了下來。接替李林甫位置的就是無德無才的楊國忠。

除掉了李林甫之後,安祿山跟楊國忠之間再也沒有利益糾葛了。而安祿山平日裏就看不上靠裙帶關係走上高位的楊國忠,等到楊國忠當上宰相之後,安祿山更加不屑跟楊國忠交往。

楊國忠自知自己不能像李林甫那樣制約安祿山,留着安祿山對自己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爲此楊國忠就不停地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想要謀反,楊國忠希望藉助唐玄宗的力量除掉安祿山。

但是唐玄宗並不相信楊國忠的說辭,他覺得楊國忠跟安祿山之間只是正常的將相不和罷了。

雖說唐玄宗不相信楊國忠的言論,對安祿山一直信任有佳,但安祿山卻不能不防着楊國忠,萬一唐玄宗耳根子一軟,信了楊國忠的話,那安祿山就徹底玩完了。

爲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安祿山只能放手一搏,發動叛亂,除掉楊國忠,還自己一個清明的未來。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4張

第三點原因:安祿山實力過於強悍

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唐代一直是一個軍事實力強悍的國家。而唐代軍事實力的強悍則源自西魏、北周時期的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就是唐代的士兵在不打仗的時候,他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當戰爭打響的時候,這些人就會拿上武器,衝鋒在戰場第一線。

但是隨着唐代疆域的不斷擴大,同時唐軍的大部分主力都在京都附近,所以唐代邊境發生戰爭的時候,唐軍主力都不能第一時間支援邊境。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唐代就在邊境設立重兵屯守的軍鎮,並且派專人管理這支大軍,於是唐代的節度使就誕生了。

隨着唐代政權的穩定,土地兼併愈發嚴重,唐代無法提供多餘的土地給府兵。同時邊防的府兵又長期駐守邊疆,無法返鄉。一時之間,府兵的戰鬥力以及數量都大大不如以前。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5張

爲了增強大軍的戰鬥力,唐代的皇帝只能放棄府兵制,代替府兵的則是募兵制。募兵制跟府兵制最大的差別就是,募兵制士兵的吃穿都由國家提供,而且不需要繳納賦稅。這一政策,大大提高了人民當兵的積極性,提高了唐軍的戰鬥力。

但是募兵制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將軍跟士兵長期生活在一起,兵將之間有了明確的隸屬關係。再加上唐代又允許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

這就使得節度使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強大,而且節度使手底下的士兵只聽從節度使的命令,而不是聽從皇帝的命令。在這種局面下節度使想搞地方割據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此外,節度使長期在邊境作戰,大軍的戰鬥力極強。而唐代的中央軍則是一直養尊處優,根本就不是邊軍的對手。

安祿山就是對唐代局勢的分析,這才得出結論——自己是三鎮節度使,手底下都是精兵良將。唐代的中央軍常年不作戰,且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造反這件事,是一件特別容易成功的事情。

而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的軍事勢力果然異常強大,打得唐軍節節敗退,甚至將唐玄宗打得向蜀地倉皇逃竄。

李隆基對安祿山寵愛有加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6張

總結

安祿山作爲唐玄宗用來牽制各方勢力而重點培養的邊將,安祿山完成唐玄宗的任務之後,就跟太子跟楊國忠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時也爲了自己日後的幸福生活。安祿山果斷利用手上強大的藩鎮大軍,起兵對抗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