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方孝孺忠君報國,關於他的評價如何?

歷史上方孝孺忠君報國,關於他的評價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1403年(永樂元年)開始,到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共22年。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姚廣孝曾奉勸朱棣:

“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方孝孺是學者的代表人物,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姚廣孝曾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朱棣也點頭同意了,但因爲方孝孺的“不識時務”,朱棣還是決定殺掉他。

朱棣花費四年時間,經過無數腥風血雨才走到今天,換言之,臨門一腳之際,不論誰擋在面前,都會被朱棣直截了當地當場誅殺。在攻破南京城後,朱棣便找到方孝孺來寫即位詔書,方孝孺來到大殿之上,大聲哭喊,對朱棣沒有一絲尊敬。

朱棣耐着性子對方孝孺說:

“先生不必難過,我只不過是仿效周公輔助成王罷了。”

朱棣就是給方孝孺一個臺階下,只要方孝孺服個軟,這事情也就過去了。

方孝孺咆哮道:

歷史上方孝孺忠君報國,關於他的評價如何?

“成王在哪裏?”

朱棣回:

“已經自焚身亡。”

“那爲何不立建文帝的兒子?”

朱棣壓住怒火:

“國家當以長者爲君。”

“那爲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

朱棣不想再多做解釋:

“這是朕的家事!”

方孝孺不僅沒有按照要求書寫即位詔書,還大聲喊道:

“死就死吧,詔書我是絕對不會寫的。”

方孝孺說完後,並把紙筆扔在地上,對朱棣極爲不敬,於是朱棣被成功激怒了。

朱棣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常年帶兵打仗,身上殺伐之氣很重,本身靖難之役就沒有什麼正義可言,朱棣信奉的是叢林法則,成王敗寇,況且他本就是朱元璋四子,有合法繼承權。

朱棣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你是不怕死,難道不怕株連九族嗎?”

此時的方孝孺已經無所顧忌:

“便十族奈我何!”

事情發展至此也沒有什麼懸念了,朱棣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脅,既然方孝孺想死,那便誅殺方孝孺十族。方孝孺被殺是板上釘釘的事,而被他牽連致死者達八百七十三人。

對於方孝孺的評價,我們從正反兩反面來說分析,我們先說正面的。

歷史上方孝孺忠君報國,關於他的評價如何? 第2張

方孝孺是當時明代讀書人的領軍人物,他竭盡全力爲建文帝出謀劃策,來抵禦朱棣的進攻,但方孝孺不通權謀和軍事,所以他的計策大多沒有作用。

建文三年,方孝孺曾建議使用離間計,想讓朱高熾、朱高煦的矛盾擴大,搞起北軍內亂,建文帝同意了方孝孺的建議。派錦衣衛千戶張安,拿着冊封燕王世子的印信,交給了朱高熾,但朱高熾並沒有拆開,而是直接交給了朱棣。離間計宣告失敗,朱高熾仁厚不假,但並不糊塗。

朱高熾曾堅守北平,抵禦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爲北軍立下赫赫戰功,豈能輕易背叛父親。朱棣北軍打到長江以北,方孝孺建議用水軍在江上和朱棣一決勝負,卻沒想到水軍主將陳瑄直接投降朱棣,北軍順利渡江。

方孝孺在職期間,幾乎所有的朝廷詔令都經過他手,那些不靠譜的人事任命和錯誤決策,也經過他手,在戰爭出謀劃策方面,方孝孺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在戰略決策上和戰術上,方孝孺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但方孝孺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來,朱棣就是亂臣賊子,應該受到上天的責罰。

所以方孝孺選擇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殺他全家老小,誅滅十族,方孝孺也不會妥協。自古王朝覆滅之際,總會有一些誓死報國之人,比如李若水、文天祥,正是他們的存在,民族的脊樑才得傳承下來。雖然方孝孺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志不渝也值得後人尊敬。

方孝孺的墓碑,位於南京雨花臺區,萬曆年間湯顯祖爲其修繕了陵墓,建立祠堂,碑上所刻:

“十族殉忠天遺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爲何後人對方孝孺的評價不高,主要在於他的死牽連了太多人。

朱棣雖然是千古明君,締造了偉大的永樂盛世,但由於在即位之初殺戮太多,也經常被後人詬病。朱棣本不想殺方孝孺,奈何方孝孺寧死不屈,並激怒了朱棣,重要問題就在於激怒了朱棣。

以身殉國這無可非議,而方孝孺卻牽連了八百多人,這些人應是無辜的。方孝孺可以不爲自己考慮,因爲他已經抱着必死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朱棣靖難和亡國之禍不同,畢竟朱棣也是老朱家的人,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這基本屬於內部鬥爭,沒有人規定朱棣不能做皇帝。對於整個大明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根本無法和朱棣相比,讓朱棣做皇帝,對國家更爲有利。

歷史上方孝孺忠君報國,關於他的評價如何? 第3張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忠烈之輩,方孝孺的家人、學生、朋友,其中有很多普通人,作爲普通人他們可能只想平安地活下去,這權力的爭鬥,跟他們沒什麼太大關係。

方孝孺爲了自己的志願,以身赴死,這已經足夠報答建文帝的恩德,爲何他要牽連那麼多人。方孝孺可以拒絕書寫詔書,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絕覲見朱棣,以方孝孺秉性,他的死無法改變,但這樣做便不會直接激怒朱棣。

那些被牽連的人也得以偷生,畢竟朱棣和朱元璋不同,只要服從他的統治,朱棣是不會爲難他們的。比如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名臣,都先後歸順了朱棣。

解縉幫助朱棣,修編《太祖實錄》,編纂了《永樂大典》,楊榮在朱棣去世之後,即刻封閉消息,並及時告知朱高熾,使得皇位順利交接,保證了政權的穩定。他們都成爲國家的肱股之臣,沒有人說他們是投降派,他們的功績也會名留青史。

方孝孺忠貞有餘,能力不足,他無法爲國家做出什麼貢獻,也沒有慧眼識人的本領,他和黃子澄、齊泰一起把靖難之役搞得一塌糊塗,讓本應毫無懸念的戰爭,變成了朱允炆的墳墓。

大量無辜者牽連被殺,都源自方孝孺的義憤之舉,這讓方孝孺的忠烈之名,也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至於這段歷史,是否是清朝編明史的時候刻意抹黑朱棣,已經無從查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