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林逋作詩後爲何不將詩稿保留下來?他爲什麼不願入仕?

林逋作詩後爲何不將詩稿保留下來?他爲什麼不願入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林逋,字君復,後世稱之爲和靖先生、林和靖,是北宋時期詩人,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隱士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林逋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精通經史百家。但他和其他儒者不同,沒有把出仕做官當作自己的追求。《宋史》裏記載他:“少孤,力學,不爲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他致力於讀書,但並不以“尋章摘句”爲進身之階。他性情孤高恬靜,不慕榮利,甘於貧苦,所以終身未仕。

林逋早年曾到江淮等地漫遊,四十多歲後歸隱於杭州西湖,在孤山結廬而居。據說他二十多年沒有進過城市,常常獨自駕着一葉小舟遍遊西湖,在各處寺廟中和高僧詩友談詩論文。如果有客人來訪,看門的童子就會把他養的仙鶴放飛,林逋看見有鶴飛起來,就會划着船回來。

林逋作詩後爲何不將詩稿保留下來?他爲什麼不願入仕?

林逋終身未娶,只以湖山爲伴。他喜歡種梅,養鶴,自己說是“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所以人們稱他爲“梅妻鶴子”。他的詩作《山園小梅》是詠梅的千古名篇:

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作詩後爲何不將詩稿保留下來?他爲什麼不願入仕? 第2張

這首詩歷來被人們所傳頌,尤其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寫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爲“千古詠梅絕唱”。歐陽修曾評論說:“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王十朋則說:“暗香和月人佳句,壓盡千古無詩才。”據說王居卿擔任揚州知府時,一次和蘇軾飲酒閒談時說道:“和靖先生詠梅花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誠然是佳句。但如果拿來詠杏花和李花,也都可以嘛。”蘇軾笑着說:“可以是可以,只怕杏花和李花不敢承當。”一座賓客無不莞爾。

林逋喜歡作詩,但從不留底稿,詩寫完了就隨手丟棄。有人問他:“何不錄以示後世?”爲什麼不把詩稿保留下來流傳後世呢?他卻回答說:“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意思是說我隱居山林,現在都不希望憑藉寫詩出名,何況是留名後世呢?有個朋友覺得這樣太可惜了,就偷偷地把他的詩記錄下來。幸虧如此,我們現在才能讀到林逋的詩作。

林逋雖然不願意出名,但他的詩名還是不脛而走。據說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等都仰慕他的爲人,喜歡他的詩歌,所以經常跑到孤山和他唱和,並拿出俸錢替他重建修建了宅子。另外,大詩人范仲淹、梅堯臣和他也有唱和。甚至,連真宗皇帝也聽到了他的名聲。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派人賞賜粟帛,並詔告府縣照顧他。

對於這些,林逋並沒有放在心上。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說:“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林逋作詩後爲何不將詩稿保留下來?他爲什麼不願入仕? 第3張

晚年,他在孤山草廬旁邊給自己修好了墓室,寫了一首《書壽堂壁》:“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天聖六年(1028),林逋去世,終年六十一歲。宋仁宗知道後,嗟悼不已,賜諡“和靖先生”,所以後人也稱他爲“林和靖”。

明人張岱在《西湖夢尋》裏記載,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了林逋的墳墓,找到了一方端硯和一支女式玉簪。硯臺是文人的日常用品,用來陪葬非常自然,但一生從未娶妻的林逋的墓裏卻有一支女式玉簪,卻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於是後人猜測,林逋的早年或許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這才終身不娶,進而早早地歸隱林泉。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林逋的一首名爲《長相思》的小詞: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這首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成,但誰又知道,這就不是他自己的心聲呢?“梅妻鶴子”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樣的往事,後人恐怕是無法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