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仁傑作爲當朝宰相,爲何只是個三品內史?

狄仁傑作爲當朝宰相,爲何只是個三品內史?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神探狄仁傑》這部優秀劇作的播出,狄仁傑成爲了在當代也混得風生水起的古代宰相

在劇中,狄仁傑的官位被多次提及。然而他作爲一朝宰相,居然只是三品內史,讓人震驚。但如果對唐代官制稍作了解,我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狄仁傑作爲當朝宰相,爲何只是個三品內史?

《通典·秩品五》記載:"大唐官品:開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爵。"也就是說,在唐王朝,幾乎不存在掌握實權的正一品官員。權是權,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對等。

《通典》還提到從一品官職,分別是"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武散、嗣王、郡王爵、國公爵"。而這些官職和正一品一樣,不是虛職,就是爵位,在位者都無法據此獲得實職。

狄仁傑作爲當朝宰相,爲何只是個三品內史? 第2張

隋唐時,爲了緩和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中央施行羣相制度。最初的宰相之首是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擔任過這一官職。不過正是因爲李世民曾當過此官,之後衆臣爲了避嫌,無人敢任此職。無奈之下,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職廢除。《舊唐書》記載的"其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及天策上將,太宗在藩爲之。及升儲,並省之。",說的就是這件事。

而對於從二品官職,《舊唐書》記載了"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文散、鎮軍大將軍武散、開國縣公爵、柱國勳"等官職。其中,只有尚書左右僕射是中央掌握實權的官職。換句話說,狄仁傑這類有實權的文官,一開始理論上能做到的最高品級的官職,也不過是從二品。

《新唐書·百官一》記載:"太宗嘗爲尚書,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爲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爲宰相。"這也證實了在唐初,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是有實權的。但隨着唐朝社會的不斷髮展,皇權限制相權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左右僕射也沒能逃脫被虛職化的命運。換句話說,到這時,狄仁傑一類的權臣,連從二品的品級都難有了。

等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出現了任左僕射又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的情況。同中書門下在當時是徹頭徹尾的虛職,因而這時左右僕射也徹底失去實權。換句話說,這時候朝中最高品級的有實權的文官,也不過是三品。說到這裏,狄仁傑的品級問題就基本明確了。他雖然最終只是三品官員,但大唐能提供的掌握實權的最高文官官職,也不過如此。

不過狄仁傑倒也不是一開始就任內史。他的從政生涯,是階段性的。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爲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兩個職務在當時都屬於四品的隊列,不低,卻也不算頂尖。不過就是在這個位置,狄仁傑都很快招致別人的妒忌。次年正月,武則天收到酷吏來俊臣的上書。在奏摺中,來俊臣"證據確鑿"地說狄仁傑策動其他大臣謀反。狄仁傑好不容易纔從武則天手中撿回一條命,事後不得已離京當起了彭澤縣的縣令。

萬歲通天元年(696),邊陲爆發戰事。武則天一時缺少值得信任的有能力的人,便又把狄仁傑從彭澤縣扒拉出來。狄仁傑先是被任命爲魏州刺史,後又轉任幽州都督。不過這些官職都是地方官,和朝中命臣不可相提並論。

神功元年(697)閏十月,狄仁傑回到中央,官拜鸞臺侍郎(門下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次年,狄仁傑被擢升爲納言(侍中)。久視元年(700)正月,他遷任內史(中書令)。自此,狄仁傑官至正三品,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峯。這次爲相,狄仁傑先後擔任了門下省和中書省的最高長官。雖然官職品級不如一些世家大族的老臣,但他儼然成爲了文官第一人。

不幸的是,在升任內史的同年九月,狄仁傑就在洛陽私宅離世。內史亡故的消息傳入宮中,武則天爲之悲慼。隨後,她下令追贈狄仁傑爲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從二品),賜諡文惠。唐中宗復位後,狄仁傑又被追贈爲司空(正一品)。唐睿宗時,狄仁傑被再度追封,獲封樑國公(從一品)。

雖然狄仁傑由於當時官制的原因,在世時僅位列正三品,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的功績。作爲一代名相,狄仁傑的才華,歲月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