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對出使蜀國功臣卸磨殺驢,這個人是誰?

孫權對出使蜀國功臣卸磨殺驢,這個人是誰?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壁之戰後,孫權雖然自霸一方,但由於北方的魏國勢力太過強大,所以他不得不在魏蜀之間左右搖擺,尋找平衡。當曹丕讓他把太子送到北方當人質後,這種平衡徹底打破,孫權就不得不向蜀國示好,於是派出了使者入蜀。可是,當這個人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回到吳國後卻沒有受到重用,後來更是因爲他推薦的一個人犯事而被貶斥回了老家。那麼,孫權爲什麼要對這個人卸磨殺驢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孫權對出使蜀國功臣卸磨殺驢,這個人是誰?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父親張允,因爲輕財重士,揚名於所在州郡,曾任孫權的東曹掾,在任去世。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不凡。孫權聽說後,因而詢問公卿大臣:“張溫能與當今的哪一位人物相比?大司農劉基說:“可以和全琮互爲伯仲。”太常顧雍說:“劉基不是很瞭解張溫的爲人。張溫在當今無人可比。”這個後來當了丞相的顧雍對張溫評價可是夠高的了。孫權說:“如果是這樣,那張允就等於沒死。”這等於是認可了顧雍的話。孫權於是徵召張溫並延請相見,張溫文采飛揚應答如流,旁觀者驚奇萬狀,孫權也動容待以非常禮儀。見面完畢辭出,張昭握着張溫的手說:“老夫對您深心相托,您應該明白。”這等於是又得到了吳國最有威信、官位最高之人的認可。孫權給他授官議郎,選曹尚書,升爲太子太傅。看孫權對他是多麼的信任重用。

黃武三年(224年),三十二歲的張溫以輔義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蜀國。孫權對張溫說:“你不宜出國遠行,只是擔心諸葛亮不明白我爲什麼要向曹魏表達出那樣的意願,所以才委屈你出這趟遠門。倘若山越的隱患得以根除,我們便要大舉進攻曹丕。身爲國家使者的名分,就是隻接受使命而不聽從君主的令辭。”張溫回答說:“我在朝既沒有貢獻什麼賢智的謀劃,出使又缺乏獨自隨機應答的本領,很擔心建立不了有似於張老播揚國君聲譽那樣的功績,又產生不了子產敘事那樣的實效。然而諸葛亮對於謀略權術具有明白透徹的預見能力,他必定能夠了解主上權宜進退的英明意圖,加之對方蒙受我朝仁德廣被的恩惠,我推測諸葛亮的心思,必定不會因猜忌而產生異心。”張溫到達蜀國,呈上國書,說了一番兩國友好之類的話,蜀國人非常器重他的才華。出使返回,還沒有過多久,張溫又被派往豫章郡治軍出兵。

從蜀國出使回來後,張溫對蜀國政治治理有不少的讚美。因爲出使的成功,又讓他賺取了不少好名聲。孫權於是很擔心,既害怕他的名聲太過響亮,又害怕張溫的才華不能夠被自己所用,於是就想整治張溫。正好,這時候吳國政壇發生了一件大事,有個叫暨豔的人被治罪了。暨豔當時任選曹郎,他當時提出了要淘汰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尤其是那些孫權身邊的部門。由於暨豔的措施過於嚴厲,合格的人僅僅只有十分之一,這引起了高官豪族的強烈反彈,因爲這些部門裏任職的多是他們的弟子。孫權爲了平息百官的憤怒,論罪讓暨豔自殺。張溫因爲推薦過暨豔,也被孫權治罪。孫權給張溫定的罪名是:和暨豔結爲死黨,暨豔的所作所爲都是張溫授意的;在任職外任時,非要要求去豫章;在豫章期間,不服從孫權的安排部署,接到命令不及時趕回。要不是曹丕自行撤兵,後果不堪設想;在出使蜀國期間大肆稱讚殷禮,回國後擅自提拔此人;封官許願,培植自己的黨羽。因此將張溫退回到原來的郡,讓他在老家充任一個廝吏。還說你萬幸遇到我,這才免除了死罪。

將軍駱統上表爲張溫申辯。駱統認爲,推薦暨豔的人不止張溫一人,因此不能認爲暨豔就是張溫的死黨;張溫申請去豫章是爲了招安那些山賊;在迎敵曹丕時,他的行動要比另一個將軍還要快;在外交時讚譽殷禮,並沒有損害國家利益,趁此機會建立個人情誼,這也是外交使臣的正常做法;所說的封官許願之事,純粹是別人的陷害,列舉的兩個人反而都得到過張溫的申飭。駱統特別申明,他和張溫已經多年沒有見面,也準備和他一起被治罪。孫權沒有采納駱統的意見。

事過六年,張溫因病去世。他的兩個弟弟張祗、張白也很有才華和名望,與張溫同時遭到廢黜。甚至連三個出嫁的姐姐妹妹也受到了牽連。

那麼,孫權爲什麼要對張溫這麼重的處罰呢?

一是張溫乃江東大族,孫權要開始着手打擊這些大族。

孫權依靠江東士族豪強的支持穩定了政權,但這些大族也讓他感覺到了時時的不自在,於是在孫權後期對這些大族進行有意識的打壓,張溫只不過是這事的起點而已。不僅如此,像陸氏、顧氏、朱氏家族都受到了這種打壓,有些人的遭遇比張溫還要慘。在後來的《朱據傳》當中有孫權“追思呂蒙、張溫”的記載,可見孫權並不是針對的是他這個人,而是對着整個江東豪強大族。其實,張溫自身並無大過,孫權處置他,只不過是先拿張溫開刀,以便殺雞儆猴而已。在給暨豔定罪當中,孫權說過去暨豔的父親兄長“附於惡逆”,緊接着就把他和張溫聯繫到了一起。什麼叫惡逆?孫權的字典裏就有早期不和孫氏政權合作的豪強大族。所以,孫權懲治張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付吳國內的豪強大族。

二是讚美蜀政觸碰了孫權內心的忌諱。

張溫出使回來後,對蜀國的治理有所讚美,這應該說是觸碰了孫權內心的忌諱。蜀國治國模式,皇帝只是擺在檯面上,行政權基本上掌握在大臣手中,尤其是諸葛亮。孫權是不是認爲張溫讚美蜀國,是在暗示吳國也應該採取這樣一種治理方式呢?這時候的孫權,已經不是剛剛接手江東父兄基業時候的那個孫權了,那時候的孫權是虛心納諫,廣攬人才,而這時候的孫權已經是政治神經過度敏感的一個人了。這個時候的張溫還年輕,即便是在當下不能夠實行,那在他的兒孫輩會不會也出現劉禪一樣的情況呢?

三是鋒芒過露。

一個人才華出衆,既會被別人讚揚,也會被衆人嫉妒,而張溫恰恰又是一個善於張揚的人。當時有個叫虞俊的人說張溫“纔多智少,華而不實”,這樣等到積怨多了,就會有連累家族的危害。後來諸葛亮聽說張溫被治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想了好一陣子才明白,是因爲這個人“清濁太明,善惡太分”。一個人憎愛分明是好事,但在一個政治已經不太清明的官場當中,恐怕過於的涇渭分明,肯定要受到反彈性的攻擊,衆人獨睡你獨醒是很難立足的,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嘛!所謂“智少”的智,就在於他恐怕是堅決支持暨豔的,因爲這樣一來,他也等於是公開的站在了江東大族的對立面。

當然,矛盾的主要方面還在於孫權,是他發揚光大了父兄的基業,也是他把吳國的政治一步步引向昏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