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會被蕭何如此重視呢?

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會被蕭何如此重視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幅韓信墓前祠堂中的對聯,可謂高度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而這其中的“知己”,指的便是蕭何。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仗劍投奔項梁,項梁死後歸入項羽麾下,因不得重用而轉投劉邦,仍然不受重視之下便想逃走,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典故,那麼蕭何對於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如此重視呢?

從仗劍投項到拜爲漢將,韓信的崛起之路

韓信本爲平民,雖“志與衆異”,但卻沒有謀生手段,因而家境貧困,常常靠他人接濟度日,日久便爲鄉鄰所惡,“一飯之恩”、“胯下之辱”等均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末天下大亂,隨着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六國後裔也紛紛於各地起兵,楚國項氏後裔項梁也趁機在楚地起兵,韓信也在這一時期仗劍投軍,投入了項梁軍中。然而,韓信雖然跟隨項梁打了不少仗,但始終默默無聞,沒能受到重用。

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會被蕭何如此重視呢?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項梁於定陶之戰中被殺,韓信就此又歸屬了項羽,但項羽也僅僅是任命其爲郎中。郎中這個官職其實並不大,其始設於戰國時期,主要負責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司詔策文書。這個職位有點類似於現代的作戰參謀,即跟隨將領作戰,也負責出謀劃策。

作爲郎中的韓信雖然擁有了參與軍機、貢獻策略的機會,奈何項羽太過剛愎自用,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史記·淮陰侯列傳》),長此以往,韓信對於項羽便也逐漸失望了。西入關中滅秦之後,項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之後各諸侯各自返回封地,韓信則就此脫離楚軍陣營,轉投漢軍。

然而,轉投漢軍的韓信依然沒有受到重用,只是被任命爲了管理倉庫的小官,韓信非但沒有受到重用,反倒因爲他人犯罪而被連坐,差點就被處斬,幸好他急智之下求助夏侯嬰,這才免於一死。然而,夏侯嬰雖然對韓信極爲欣賞,也曾向劉邦進行推薦,但劉邦也只是讓其管理糧餉而已。

不過,韓信負責管理糧餉之後,卻與主管後勤的蕭何有了接觸機會,並很快引起了蕭何的重視和賞識。然而,韓信依舊沒有受到重用,他見深受劉邦重用的蕭何推薦依然無用,便又生了改換門庭之心,趁着不斷有漢軍逃散的機會也偷偷溜走了,蕭何得知之後,則顧不上稟告劉邦便連夜去追,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了,也正是因爲這件事,才讓劉邦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最終拜其爲大將。

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會被蕭何如此重視呢? 第2張

韓信此前始終默默無聞,爲何蕭何對其如此看重

從仗劍投項到轉投劉邦,韓信始終沒能受到重用,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然而作爲劉邦左膀右臂的蕭何,卻對其如此看重,甚至不惜冒着被劉邦猜忌的風險,不加稟報便連夜去追,這又是爲什麼呢?

1、蕭何善於識人。蕭何雖然沒有“相面”那種神奇的功法,但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最爲典型的便是他與劉邦之間的關係。早在劉邦還是布衣之時,身爲縣吏的蕭何便與其交往甚密,且多次暗中袒護劉邦。等到劉邦成爲亭長之後,蕭何作爲劉邦的上級,竟然“常左右之”。《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載,“(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蕭何在多次與韓信交談之後,善於識人的他很快便發覺了韓信的與衆不同。

2、韓信口才出衆。韓信早在管理倉庫時,便差點因連坐被殺,眼看就要被殺頭的他,看見夏侯嬰之後僅憑數語便引起了夏侯嬰的重視,不僅得以逃過一死,而且還得到了夏侯嬰的推薦。而在與蕭何數次交談之後,又立即引起了蕭何的重視,使得對方連夜追趕自己。而在被拜爲大將之後,第一次爲劉邦獻計,便使得劉邦“大喜,自以爲得(韓)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可見,韓信的口才應該是極爲出衆的,也只有如此,默默無聞的韓信才能迅速引起他人重視。

此前默默無聞的韓信,爲何會被蕭何如此重視呢? 第3張

3、劉邦唯纔是舉。在那個尚未建立人才選拔機制的年代,一個人是否有才,往往只能通過名氣來判斷,韓信爲何屢屢不受重用,一個極大的原因便是他太過默默無名。劉邦之所以一開始沒有重用韓信,並非是他識人不明,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與韓信有所接觸,根本沒有機會去發現韓信的才能,只不過在夏侯嬰推薦之下順手提拔了一下而已。但是劉邦又有一個優點,那便是唯纔是舉,只要讓他覺得你是人才,那麼不論出身如何都能獲得重用,這也是劉邦手下人才濟濟的一個原因。而正因如此,蕭何纔敢於去追韓信,因爲他知道只要能夠引起劉邦重視,那麼韓信必得重用,如果劉邦也無識人之明,那麼即使蕭何知道韓信有才,想必也沒有追的必要了。

如上所述,蕭何之所以在韓信默默無聞之時上演“月下追韓信”,即源於蕭何自己的識人之術,也源於韓信本身的出衆才能,同樣源於劉邦陣營的用人原則,這三點可以說缺一不可。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