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煌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拒絕將太子派往南京,最終國破家亡。同年,多爾袞帶領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在此後的20年內,清廷一路南征,李自成(大順)、張獻忠(大西)、南明王朝相繼被清軍消滅。

當年,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之後,大一統的明朝雖然滅亡了,但由明朝遺臣們建立的“南明政權”依然存在,先後出現“四帝一監國”的局面,所謂的“四帝”即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邵武帝(朱聿鐭)、永曆帝(朱由榔)。“一監國”指的是魯王朱以海。由於“四帝一監國”由不同的大臣擁立,爲了爭奪正統地位,他們之間的相互攻伐比清軍更加猛烈,這也是南明失敗的原因之一。而提到魯王朱以海,就不得不提他麾下的名臣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南明抗清英雄。張煌言和南宋岳飛、明朝于謙都以抵抗外族入侵而聞名後世,又因爲他們三人都曾安葬在西湖邊,因此後人將他們三人並稱爲“西湖三傑”。下面,我們就來講講張煌言的悲壯故事。

一、青年書生遭逢國難,末代舉人棄筆從戎

明朝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初九,張煌言生於浙江寧波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父親張圭曾做過刑部員外郎。只不過,張煌言的母親早逝,他從小跟隨嚴肅的父親,造就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明朝崇禎十五年,22歲的張煌言參加鄉試。當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已席捲全國,明朝大廈將傾。朝廷爲了儲備抗敵人才,在“文試”之後加“武試”。沒想到,張煌言面對軍事題目,一點也不慌張,答得滴水不漏。並且,在射箭環節,他連射三箭,全部命中。引起了主考官的重視。

兩年後,崇禎自縊,清軍入關,大舉南下。揚州、南京、杭州相繼失陷,弘光帝逃走之後被抓。看到南明遺臣們個個倉皇逃竄的樣子,張煌言憤恨不已。於是,他辭別妻子,決定棄筆從戎,用自己的力量來對抗清廷。因爲當時魯王朱以海在臨近的浙江天台,張煌言便主動前去投奔。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當時清軍對江浙一帶的反清義士進行嚴酷的鎮壓,魯王朱以海不是清軍的對手,幾次兵敗後,只好退守到浙江舟山,憑藉地理優勢以求自保,張煌言也隨大軍來到舟山。

在舟山,張煌言被任命爲僉都御使,負責招募義軍。張煌言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百姓認可,大家紛紛加入張煌言的隊伍,一時間,魯王的勢力得到壯大。

二、一腔熱血聯合鄭成功,四入長江震驚順治帝

在張煌言的帶領下,舟山的防禦固若金湯,清軍幾次圍攻,都無功而返。清軍最後不得不承認:“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然而,隨着清軍的兵力逐漸加大,舟山最終還是失守,張煌言不得不帶着魯王退守福建沿海。此後,張煌言創造了“四入長江”的輝煌。

公元1653年,張煌言和另一位抗清英雄張明振帶領艦隊北上,來到長江口的沙洲,以此爲起點,開始伺機反攻。第二年,張煌言第一次入長江,進入清軍的封鎖圈,他們一路衝入江陰,來到瓜洲,打敗清軍,繳獲大量軍械、大炮,並在金山寺遙祭明太祖,狠狠地打了清軍一記耳光。

公元1654年,張煌言帶領600多艘戰艦再次沿江逆流而上,面對人多勢衆的清軍,他們採用奇襲戰術,速戰速決,燒燬清軍戰船和糧草之後揚帆而去,留下背影給清軍。

當年年底,他再次入長江,這一次面對清軍的封鎖,張煌言猶入無人之境,一路殺到南京郊外。在南京的清朝官員滿臉惶恐,有的甚至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逃走。就連遠在北京的順治帝聽到消息,都震驚不已。

三次入長江襲擾清軍,一次比一次深入,他們道不拾遺、雞犬不驚,沿江的百姓見到張煌言的戰旗,都振奮不已,彷彿看到了大明覆興的曙光。

1659年,張煌言聯合鄭成功的大軍再一次進入長江。吃了三次虧,清軍這一次的防守非常嚴密,張煌言向鄭成功獻計,由自己帶領一萬兵馬佯攻南京,吸引清軍主力,然後由鄭成功攻打鎮江。於是,張煌言拼死殺到南京郊外,鄭成功果然攻克鎮江。見南京和鎮江告捷,很多投降清朝的大名遺臣紛紛再次反清,一時間,南明收復了沿江的24個州縣。

三、收拾舊部初心不改,深陷絕地以死立信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第2張

遺憾的是,這種局面不過是曇花一現。鄭成功不聽張煌言的“乘勝追擊”建議,而是選擇以逸待勞,兩天後,清軍主力大舉趕到,鄭成功兵敗撤退,獨留張煌言在腹地,他腹背受敵,只能棄船登岸,被清軍一路追擊。他一路喬裝打扮,穿行於亂山之間,歷經九死一生終於逃回浙江。

當時,很多人都認爲張煌言陣亡了,當張煌言歸來後,當地百姓歡呼不已,很多打算隱居山林的舊部聽聞張煌言還活着,又重新趕往浙江和他會合。張煌言收拾舊部,繼續和清軍周旋。

只是,當時的局面已經完全不同,鄭成功已經不再固守廈門,而是揚帆東航,拼盡全力攆走荷蘭人,佔領臺灣意圖自保。而遠在西南的“十三家”義軍也無法和張煌言取得聯繫,張煌言只好孤軍奮戰。

禍不單行,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帝在緬甸被捕,魯王朱以海病逝,反清復明沒有了皇室的旗幟,顯得前途無望。張煌言多次派人央求鄭成功反攻福建,可惜被鄭成功拒絕。在歷經幾次兵敗之後,張煌言直到光復明朝已經沒有希望。他解散了部卒,最終被清軍逮捕。面對清軍的威逼利誘,張煌言寧死不降,要“以死立信”。

四、拋妻棄子非小人,以身殉國大丈夫

張煌言的妻子董氏是大家閨秀,在張煌言考中舉人的時候嫁給張煌言。二人成婚後,生下兒子張萬祺。接下來,因爲北京失陷,張煌言投身於反清事業,導致夫妻二人聚少離多。

三年之後,張煌言風塵僕僕回到家中,她本以爲丈夫終於回家了。沒想到,張煌言是來向妻子辭別的。當時錢塘江防線告急,他決定跟隨魯王征戰舟山。

妻子不捨,淚流不止,但張煌言心意已決。爲了緩解妻子的焦慮,張煌言掏出一個骰子擲了出去,對妻子說:“如果是大,我就必須走。”結果,真的是大,於是,張煌言順從“天意”,不顧妻子的悲傷,離開了嬌妻弱子。從那之後的十多年裏,張煌言再沒回過家,也再沒和妻子見過面。

公元1652年,張煌言離家7年之後,他的父親病逝,接到消息後的張煌言沒有回家奔喪,而是繼續自己的事業。他幼年喪母,全憑父親一手帶大,父親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位父親,更是自己人生的導師。即使是這樣,他仍然放棄孝義,選擇了忠義。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第3張

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張煌言在抗清的道路上走了19年,當時所有抗清的旗幟幾乎都倒下了,臺灣的鄭成功也不敢貿然反攻。遠在東南的抗清隊伍,只有張煌言一枝獨存。清廷幾次招降張煌言,都被張煌言拒絕。爲了逼他就範,清廷抓捕了張煌言在老家的妻子和兒子。

當清廷拿他妻兒性命相威脅時,張煌言忍住了淚水,他用自己的鐵石心腸對清廷的人:“至親可以懷念,但不能成爲談判的籌碼!”

張煌言“拋妻棄子”十餘年,妻兒被捕後,他的下屬曾張羅幫他納妾。張煌言立即拒絕說:“我的妻子身陷囹圄,我不能負她。”

在張煌言心中,他拋妻棄子十餘年是爲了民族大義,內心並沒有辜負妻子。如果在妻子身陷大牢時他還在納妾,那他就枉爲男人了。

五、忠肝義膽英雄歌,我以我血薦軒轅

康熙三年,張煌言自知復明無望,決定解散部衆,他隱居海島,只保留了幾位死忠留在身邊。

浙江提督張傑派兵多次搜尋,終於捉住了張煌言身邊準備出島買米的侍從,侍從經不住酷刑,出賣了張煌言。於是,張傑趁夜派兵襲擊海島,張煌言來不及自殺,被張傑擒獲。

隨後,張煌言被押送到他的家鄉寧波,他離家十餘年,沒有衣錦還鄉,而是以俘虜的身份歸來。但是,家鄉的百姓卻以張煌言爲榮,他們千方百計託關係進入牢房,只求和張煌言見上一面,送上衣服和吃食,只爲儘自己的一份力。

浙江提督張傑也沒有委屈張煌言,而是以貴賓之禮待之,多次派他的老部下來勸降張煌言。張煌言大義凜然地說:

“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張煌言有什麼傳奇故事?他的結局如何 第4張

張傑聽完,內心更加佩服張煌言,便稟明康熙,詢問處理意見。

康熙得知張煌言被抓,非常高興,但怎麼處置他,卻犯了難。擔心押回京城中途生變,於是下令就地處斬。於是,清廷先殺了張煌言的妻子和兒子,三天後,張煌言在杭州被殺,一家人總算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了。

《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有句話,說的非常公允,是“煌言死而明亡”。

張煌言死了,明朝在大陸的勢力纔算徹底消亡,這句話不是稱讚,而是悲愴。

張煌言是飽讀詩書之人,他當然知道朝代更替是歷史規律。當時清朝統一全國已經是大勢所趨,明朝復國無望,張煌言不是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但他仍然選擇“姑留螳臂強擋輪”,用自己的鮮血和勇氣去抗擊殘暴的清廷。他的這份氣節,值得後人敬佩,值得後人稱他一聲“英雄”。

今天,全國民族大團結時代,我們不討論張煌言的選擇是對是錯,只是,張煌言的浩然風骨值得我們繼續弘揚。因爲,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而來的瑰寶,是民族的脊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