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最後結局爲什麼不好?

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最後結局爲什麼不好?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兩個人真正稱得上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其中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這個文臣就是李斯,這個武將就是王翦。

顯然李斯和王翦結局是不一樣的,王翦得以善終,而李斯最終被趙高給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慘。那麼,同樣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兩個人,他們的結局爲什麼這麼不一樣呢?

咱們先來看看,爲什麼我們認爲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最後結局爲什麼不好?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固然與之前的秦國大將們的南征北戰不無關係,固然與白起對趙國的沉重打擊,爲秦國統一奠了堅實基礎有關。但是最後實現全面勝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撲滅六國中最強大的楚國的時候,王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幫助秦始皇實現中央集權,爲秦始皇訂立規章制度的,則是李斯。李斯對於法家的張揚,對於“書同文,車同軌”的提倡,乃至於對於“焚詩書坑術士”的建議,對整個秦王朝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而且秦始皇對他也是言聽計從,絕對相信。

照理說,在國家實現統一以後,武將更容易被清洗,而文臣一般都能夠保命。就像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韓信、彭越、英布被清洗,而蕭何、張良被保留了下來一樣。按照這樣的套路,王翦就是一個被清洗的對象,李斯就是一個被保留下來的人物。可以爲什麼?最終的結果卻完全相反呢?

我認爲,這其實就是一個“舍”與“得”的問題。王翦在該“得”的時候“舍”了,而李斯在該“舍”的時候“得”了。

王翦無疑是秦朝建國過程中,功勞最大的那個人。再加上秦朝對軍功是很重視的,它大於一切出謀劃策的人。按照秦朝的軍功獎勵制度,封侯的人,一般都是在打仗中建立了軍功的,文官很少有被封侯的。因此,王翦的功勞是硬靠上去的,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的。

但是王翦非常清楚,一個人的軍功越大,君王對他越忌憚,越害怕他會奪了君王的王位。而王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一直在想辦法避禍。事實上,在打楚國的時候,王翦最初向秦王要60萬大軍,而李信只向秦王要20萬大軍,明顯就是王翦在想辦法推脫。

但是最終李信打敗了,王翦不得不出面。不過,王翦就算答應出面了,他知道秦王依然對他的懷疑是存在的,所以這個時候,他才五次向秦王要地。

他之所以五次要,同樣是爲了避禍。

王翦在攻下楚國以後,他迅速就交出兵權,回鄉下養老。這又是爲了避禍。

我們不知道後來趙匡胤採用“杯酒釋兵權“除掉大將兵權的時候,是不是讀過王翦的故事,是不是因爲王翦的事蹟,給他帶來了這樣的靈感?

王翦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舍”,因爲“舍”去兵權,因而保全了自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