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亡國之君的崇禎爲什麼能得到世人的同情?

揭祕:亡國之君的崇禎爲什麼能得到世人的同情?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崇禎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崇禎十六年,大明王朝進入了風雨飄搖的關鍵階段,面對內憂外患崇禎召集內閣六部九卿等高級官員的御前會議時,忽然頗爲感慨地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三垣筆記》。

此前,崇禎帝得知李自成的軍隊正在渡過黃河橫掃山西,自登基以來,崇禎就急切地進行補救,希望大明能夠在他疾風驟雨的拯救下能夠起死回生,可是任憑他宵衣旰食,任憑他日以繼夜,大明社稷的周圍愈發動盪不安。除了不斷的天災人禍外,內有李自成,外有滿洲兵的不斷迫近,讓崇禎隱約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爲絕非亡國之君能夠做到,但是依舊呈現出亡國之象,在如此高級官僚的會議上,作爲帝國當家人拋出亡國論調,可見形勢緊迫和內心深處的無奈和焦灼。

然而在崇禎的身上發現了一股驚人的堅韌意志力,他的性格自尊極強,這也解釋了爲何多次說出“何面目於地下”自縊後也要疲乏覆面的原因。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他的臣下還發現這位憂勞的皇帝一直還在模仿唐太宗,從書法和風度上力求與李世民作爲模仿標準。當時的給事中孫承澤記錄了崇禎書法的風采:“上書法唐太宗,此諭尤秀勁,當時摩勒上石”《思陵典禮記》。

揭祕:亡國之君的崇禎爲什麼能得到世人的同情?

崇禎的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善於學習,不管形勢如何危及,從未放下書本,某種程度上,他並非單獨熱愛讀書,而是希望從經典裏的祖宗之法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辦法。“上喜讀書,各宮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則隨手批覽。嘗作《四書》八股文,以示羣臣,因而頒行天下,士子鹹誦焉。

當時有個叫倪元璐的大臣,擔任崇禎講官之職,一次講到經書中“生財有大道”藉機向崇禎闡述加派賦稅的害處。這在當時也是崇禎最遭人非議的遼餉、剿餉、練餉的三餉加派,以至於當時百姓怨聲載道,並借“崇禎“的諧音,戲稱他爲“重徵”。崇禎聽了果然大怒,訓斥他,倪元璐聽了不急不緩解釋說:“臣儒者,所陳雖是本頭書生語,然不敢懷利以事君。”說得崇禎一時語塞。第二天,崇禎竟然對着內閣輔臣的面向倪元璐表示歉意:“講筵有問難而無詰責,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除此之外,崇禎心底還是希望在其不斷努力下,能夠挽回大局,在冊封皇太子時後,更是苦心孤詣對其教育。一次與內閣輔臣議論到太子教育的問題時,他鄭重地從一個黃匣子裏拿出他親自書寫的《欽定官屬約八條》,都是對太子和其身邊人員管理條例,甚至細化到不得離間和結交,不得擅作威福,不得言動非禮等細節上。當臣下讀完規定後,特意問崇禎“戒飭官屬,是內是外?”崇禎頗爲感慨動情地說:“是內員,此朕親經歷的。向朕在慈慶宮住,得知此輩情弊,專行離間,朕朝皇兄熹宗,並不交接一言。先帝樸實,被他矇蔽。”說到傷心處,崇禎竟然流出眼淚。緊接着又對太子身邊的服飾人員和伴讀都一一作出安排。

越到最後,崇禎對自我約束越來越嚴格,甚至近乎於苛刻,他給自己定了一個長期齋戒計劃,穿布衣吃素食《明史》,爲此他發佈了一道諭旨:“朕念皇考皇妣,終身蔬布”。內閣輔臣上疏勸說崇禎不必如此刻薄對待自己,有的臣下甚至以爲崇禎這是作秀而已。

一直到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他還在堅持帶頭節約開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豐潔,仍舊不敢議減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無可議。”接着他又大量裁撤宮中吃用,減少宮女十分之三,自己的膳食開銷減掉50%,后妃以及宮女太監減去40%和30%,這種大規模削減宮中開支目的在於帶動地方上行下效,以此糾正奢靡之風和集中財力物力用於維護龐大軍費開支。一個月後,當他知道內外大小官員未能按照他的標準依然“奢侈相高,貪僭囂凌”,氣憤非常,並再次重申“崇儉去奢,宜自朕始”的旨意,除了以前宣佈的減去吃穿用度外,又宣佈只有重大節慶典禮纔可以使用金銀器皿,其他日常生活一律改用錫器、木器、瓷器,希望內外文武諸臣能夠效仿,並要見諸行動,如仍置若罔聞,依舊奢靡宴樂,拜謁饋贈一擲千金,必將嚴懲不貸《思陵典禮記》

崇禎在推進這項事情上果然能夠做出嚴格表率,只是讓他出乎意料的是,運作改變帝國風氣比打一場勝仗更難,這樣的時候,這個當家人以一人之力苦苦求索。甚至他將萬曆年間宮中所存的上佳野山人蔘,去換回幾萬兩銀子貼補國用。有一次他在講筵,發現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損,露在外邊很不雅觀,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感動的一旁官員爲之流淚。崇禎的後宮風氣較爲端正,因爲他平時不苟言笑,對身旁人很有約束力,這些後宮嬪妃們都能和崇禎一樣吃粗茶淡飯,穿着布衣。“宮中常服布衣,茹素食,與先帝同尚節儉,一切女紅紡織,皆身自爲之。”

然而“上焦勞天下十有七年,恭儉似孝宗,英果類世廟(嘉靖帝),白皙豐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鍾,處分機速,讀書日盈尺,手筆逼似歐陽率更。有文武才,善騎,嘗西苑試馬,從駕者莫能及。”《綏寇紀略》。這是在崇禎死後,遺老們對其做出的高度評價,對其人格表示佩服。對於崇禎帝的遭遇歷代史家均給予了同情和相對正面評價,《明史》更是認爲“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啓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明清史講義》,類似這樣的對於亡國之君一致的同情和理解,在李朝歷代實屬罕見,崇禎有知,想必也不必非要“以發覆面”而羞見祖宗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