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孫權之所以會向劉備求和,主要因爲劉備戰後退居白帝城,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另一方面,曹丕認爲孫權並非真心歸附自己,已經派出大軍對東吳進行征討。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在權衡利弊後,認爲只有恢復吳蜀聯盟共同對付曹丕,才更有利於東吳的發展,所以他再次派人向劉備求和。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爲關羽復仇的藉口準備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雖然諸葛亮、趙雲等人接連勸說劉備不要衝動,一旦兩國交兵,孫劉聯盟就將不復存在了,這樣對蜀漢政權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爲曹丕的魏國實力強大,吳蜀交戰,魏國將會坐收漁翁之利。但是,被憤怒衝昏了頭腦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的勸說。當時廣漢郡有個隱士秦宓,心憂國家,就給劉備上書,也建議劉備不要出兵伐吳。本來遭到諸葛亮等人的反對,劉備已經是非常不高興了,但礙於諸葛亮的地位,劉備只是心裏不痛快,也無處發火,這時,劉備見秦宓一個老百姓也敢教訓他,以蠱惑軍心的罪名將秦宓關進大牢,這一下,再也沒有人來阻止劉備伐吳的大計了。

其實,劉備伐吳並不完全是爲了替關羽報仇那麼簡單,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個是劉備所佔據的益州雖然是天府之國,但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爲劉備規劃的時候佔據荊州、益州,纔有機會出川成就霸業,現在關羽死了,荊州也丟了,對劉備的大計影響非常大,所以他要奪回荊州。另一個原因是,劉備已年過六旬,而他選擇的繼承人劉禪還小,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爲兒子解除東吳對蜀漢的威脅,給劉禪留下一個相對安全的江山。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第2張

正在劉備調集軍隊,籌備糧草時,傳來張飛被殺的消息,雖然殺張飛的是其手下的部屬,但是他們在殺掉張飛後,竟割下張飛的頭顱,跑到孫權那裏去邀功去了。這一下劉備又將張飛之死的仇恨也記到孫權的頭上了,這也更加堅定了劉備伐吳的決心。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親自統帥幾乎是傾盡益州的所有軍隊,向東吳進軍。孫權得知消息後,也極爲震動,認爲這一次劉備真是準備玩命了。孫權擔心在自己與劉備作戰時,曹丕會從中插一槓子,那麼江東就危險了。爲了避免與劉備的這場戰爭,孫權在經過權衡後,決定向劉備求和。東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既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又與劉備很熟,是一個極好的求和使者。

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意思是關羽的仇重要還是國家大事重要?是荊州大,還是天下大?諸葛瑾認爲劉備看了自己的信後,一定會停止戰爭。誰知道,已經被憤怒點燃的劉備,對諸葛瑾的勸告根本不理。隨後,孫權又派人幾次向劉備求和,都被劉備拒絕。

眼見雙方的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了,孫權擔心在與劉備作戰時,曹丕會從合肥南下攻擊自己。這一條路走不通,孫權又開始考慮了一條路;經過慎重考慮,孫權不顧自己的身份,決定向曹丕請降,以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八月,孫權派使者向曹丕稱臣,並送還了以前俘虜的魏國士兵,曹丕也封孫權爲吳王。解決了對曹丕攻擊自己的擔心後,孫權開始專心對付劉備了。

夷陵之戰之初,劉備的蜀軍是佔了上風的,先是劉備派將領吳班、馮司爲先頭部隊,以閃電攻擊的戰術,先奪下了峽口,進入了東吳的境內。接着又在巫地擊敗了東吳的李異、劉阿,攻佔了秭歸。如果戰事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對劉備就非常有利了,但決定戰場上的勝敗的飲食很多,特別是指揮者是非常關鍵的,孫權起用了呂蒙向他推薦的陸遜爲大都督。

面對劉備的咄咄攻勢,陸遜決定避其鋒芒,採取消磨敵人鬥志的辦法來對付蜀軍。陸遜命令東吳將士採取防守,不出擊不應戰。雙方的對峙時間長達半年之久,面對劉備的挑戰、罵戰,陸遜始終不與劉備正面作戰。時間久了,遠征的蜀軍就吃不消了,紛紛抱怨,不甚其苦。無奈之下,劉備只得將水軍捨棄舟船,轉移到陸地上,準備等待秋後尋找機會再進行攻擊。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第3張

劉備的蜀軍營地採取百里連營的方式進行駐紮,這也是劉備犯下的兵家之大忌,最終被陸遜一把大火將前來複仇的劉備蜀軍燒死了數萬人。陸遜乘勝追擊,將劉備殺得大敗。劉備率領殘兵敗將逃至馬鞍山,不甘心失敗的劉備希望組織部隊與陸遜再戰,但陸遜根本不給蜀軍喘息的機會,很快就追到馬鞍山,蜀軍經過大敗後,士氣低迷,已經是毫無鬥志了。劉備在親信將領的保護下乘着夜間才得以突圍,在石門山劉備差一點被吳將孫桓抓住,幸虧驛站的蜀軍燒燬敗軍的裝備,堵住了道路,劉備才得以脫身,逃到了永安(白帝城)城內。

夷陵之戰以孫權的勝利劉備的失敗而告終,雖然東吳贏得了戰爭,但卻造成了吳蜀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孫劉聯盟也告破裂。孫權爲了全力對付劉備的進攻,權衡再三後,選擇了向曹丕投降,並接受了曹丕給予的吳王封號。但對於曹丕來說,並不是他要的結果,他的目的是徹底收復江東。爲此他也多次尋找藉口,刁難孫權,企圖尋找責難、討伐東吳的理由。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第4張

史書記載,曹丕經常遣使向東吳要求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等貴重物品,東吳的羣臣對孫權選擇投降曹丕本來就是非常不贊成的,就不願意給魏國進貢,但孫權卻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皆具以與之。”

曹丕見孫權非常能忍,就又提出讓孫權派質子到魏國去,這一下觸到孫權的痛處了,他就以“登(孫登)年幼,上書請辭封”,採取“拖”的辦法,不想讓兒子去當人質。但在曹丕的一再催促下,孫權只得答應“請以十二月遣子。”雖然孫權爲自己又爭取了一段時間的緩衝,但畢竟這個問題不解決,東吳就非常被動。

由於“質子”的問題,影響到了孫權與曹丕的關係,也爲曹丕伐吳提供了藉口,曹丕開始準備興兵伐吳。如此一來,孫權就非常被動,當初爲了對付劉備,選擇投降曹丕;現在又被曹丕不信任,馬上面臨魏國大軍伐吳的局面。本來孫權就不是真心想曹丕稱臣,只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現在搞得自己騎虎難下。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第5張

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大將軍曹仁、上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等人率大軍分三路開始了南征。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知道自己是無法獨自對抗曹丕的,而且劉備在夷陵之戰後退居白帝城,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對東吳進行攻擊,這樣一來,東吳就面臨比當初劉備來攻時,還要更爲危險的境地。

孫權沒有其他的選擇,要取得曹丕的原諒,就要派兒子去做人質,徹底的歸順曹丕,這又不是孫權能夠接受的;唯一可行的就是再次與劉備聯盟,一來可以解除劉備對東吳的威脅;二來可以團結劉備的力量,共同對付曹丕,有了劉備的支持,曹丕的力量也會受到牽制,這是東吳最好的選擇。

夷陵之戰後孫權已經獲勝了 孫權爲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第6張

於是,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再次向劉備求和,希望能夠共同對付曹丕。這一次,劉備在經過夷陵之戰的失敗後,也冷靜了許多,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對付魏、吳兩國的。孫權雖然和自己有仇,但脣亡齒寒,一旦曹丕滅了孫權,下一個就一定會是蜀漢。權衡利弊後,劉備選擇了蜀、吳兩國重修舊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