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也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愛國人士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也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愛國人士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辛棄疾想必一定是電視中的哪個形象,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點,但你知道辛棄疾真實的樣子又是什麼樣的嗎?

嗚~悠揚的號角聲彷彿還在耳畔邊迴響,軍帳中,一位頗有書生氣質的將軍看着手裏的寶劍低聲吟誦''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釋放。白髮已生卻抵擋不了渴望殺敵保國建立功勳的豪情壯志。他,就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是南宋詞人最後的風骨。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也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愛國人士

公元1140年5月28日山東歷城縣,一名男嬰呱呱墜地,爲了有一個好的寓意,父親爲他取名棄疾,字坦夫,後來改字幼安。此時的山東已經淪落於金國之手,祖父辛贊雖在金國爲官,但心中時常對國家現狀感到憂慮,始終沒有放棄殺敵保國的希望。在父輩的教導下,目睹受辱同胞長大的辛棄疾立下了恢復中原,爲國效力的志向。

公元1161年,金國舉兵南侵,後方的漢族同胞趁着金兵後方空虛,抓住這個機會,奮起反抗,時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覺得展現自己雄心壯志的時候到了,便聚集了兩千餘人,成立了一支義軍,加入了耿京領導的一支隊伍,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從軍生涯。年少熱血的辛棄疾意氣風發,在抗金的戰場上屢立戰功。公元1162年,辛棄疾奉命和南方的朝廷聯絡,可就在回來的途中,卻聽到了主帥身亡的消息。而罪魁禍首不是金軍,是義軍將領張安國。因爲金人的承諾,背叛了義軍,還帶走了大部分羣龍無首的士兵。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悲憤不已。爲了給主帥報仇,辛棄疾帶着五十士兵星夜前往叛徒張安國濟州的府邸。當時剛得到賞賜的張安國正在醉酒歡飲,聽到辛棄疾前來便吩咐士兵帶他們進來。沒想到這正是辛棄疾所要等到的時機,趁着衆人不注意,辛棄疾快步向前用劍架住了張安國,面對着兵士的包圍,辛棄疾沒用慌亂,大聲宣佈到,朝廷大軍將至,願歸降者,朝廷可既往不咎。就這樣,五十人的辛棄疾不僅從萬軍中帶回了張安國,還發動了上萬士兵加入抗金的隊伍中來。因爲之前的表現,看出了這個青年的英勇和豪情,宋高宗任命他爲江陰籤判,從此辛棄疾開始了他的仕途,而此時的他才二十五歲。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不僅是他年齡的巔峯,也是他人生的巔峯。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也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愛國人士 第2張

公元1164年辛棄疾初至南方,昨日的成就讓他對未來建功立業,實現抱負充滿了希望,在任職期間多次發表自己的見解,上書請求抗金北伐,但他忽略了南宋朝廷的態度。此時懦弱的南宋無意再起兵戈,所以這些建議雖在民間廣爲傳頌卻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同時在金國長大的身份和過於剛直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上難以立足,得不到充分的信任。因此朝廷選擇忽略了他的軍事才能,轉而使用他的政治才幹。多次將他派往江西湖北等地擔任地方重要官員,整治荒政。表面上看似風光,但這一切都和辛棄疾的報復相違背,雖然政績出色卻總有一種鬱郁不得志之感。期間在江西任通判時,詞人寫下了《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就連那險峻挺拔的山脈都抵擋不了奔騰的江水,可爲何自己的北伐大業卻受到百般阻礙,困難重重。就連鷓鴣也在用啼叫聲勸慰着自己''行不得也哥哥''。就這樣在閒置中他感到了歲月的流逝,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法施展,內心的壓抑深深地折磨着這位愛國青年。

時光荏苒,一直到公元1180年,辛棄疾都輾轉於各州任行政官員,似乎統軍作戰已經成了歷史。僅有的幾次戰役也是和剿匪除寇有關。時間的沉澱讓他認清了朝廷的軟弱,也意識到自己的性格難以得到重用,更不要說北上伐金,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心灰意冷的辛棄疾於1181年在上饒建立了一座莊園,命名爲''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時值受到彈劾被罷官。辛棄疾便回到上饒,學五柳先生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歸隱生活。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充滿了田園風情的詩句。但從詞中不難看出閒淡之中苦悶的心情。''卻道天涼好個秋''看似平淡,實則充滿了悲憤。在《清平樂》中,辛棄疾寫到''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展現了當時安定的一面,卻沒有進一步描寫村子裏的各種矛盾。看似祥和美好的場景中,其實暗含了對朝廷的不滿。

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也是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愛國人士 第3張

公元1203年 ,爲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的重臣韓侂冑決定伐金,他啓用主戰派人士。年邁的辛棄疾被任命爲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這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在次年晉見宋寧宗時,談了自己的抱負並認爲金國必亡,然而這一切努力終究還是還是化爲了烏有。因爲觸動了當權者的利益,在不久後就被諫官上奏而遭到罷免。自己的壯志再一次未酬,辛棄疾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自己已經年邁,可雄心壯志仍然沒有機會實現,只剩滿心的憂愁。在此後朝廷雖任命他爲兵部侍郎等職,但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的辛棄疾都選擇了請辭。

1207年,朝廷再次啓用辛棄疾,但此時的辛棄疾已久病臥牀。同年十月,帶着悲憤的心情和未能實現抱負的不捨,在大呼''殺賊''中,辛棄疾離世。後被朝廷追贈光祿大夫,諡號''忠敏''。這是辛棄疾的悲哀,也是那個年代所有有抱負的渴望爲國家建功立業的男兒的悲哀。''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英雄已逝,但風骨長存,至今仍影響着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