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包拯做了什麼讓接連獲勝的西夏軍主動投降?

包拯做了什麼讓接連獲勝的西夏軍主動投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X北宋大軍對陣西夏遭遇連敗,包拯利用一種調料,令西夏主動投降。

由於北宋長期奉行“重文抑武”政策,皇帝和文官集團百般壓制武將的地位與權力,使得北宋軍力越來越差,武備愈加空虛。

包拯做了什麼讓接連獲勝的西夏軍主動投降?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在位時,北宋武備不振終於導致了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當時,北宋的西北地區有一個名爲党項的遊牧部族,他們世代生活在今天的寧夏地區,彪悍好戰。由於寧夏富產良駒,所以党項人擁有着精銳的騎兵部隊。仁宗年間,党項人首領李元昊看其“寬仁恭儉”好欺負,便悍然起兵造反,不再充當北宋藩屬,而是自立爲帝,公開與北宋朝廷決裂,還屢屢出兵侵擾宋朝邊境。

爲此,北宋先後出動三路大軍迎擊西夏,史稱“第一次宋夏戰爭”。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三月,西夏大軍攻擊宋朝西北重鎮延州,而延州守將範雍勢單力孤,只得連忙向朝廷求救,宋廷遂派遣大將劉平和石元孫星夜馳援。雙方在延州城外三川口遭遇,經過一番慘烈激戰,宋軍將士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敗”。

隨後北宋忍無可忍,便調集重兵,這一次宋仁宗派出了韓琦、范仲淹等名臣趕赴西夏前線,指揮對夏作戰,戰爭進入膠着狀態,但沒過多久,宋軍又於好水川陷入重圍,再度全軍覆沒。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宋夏大戰再起,結果宋軍又在定川寨大敗,這就是北宋歷史上屈辱的“鎮戎三敗”。在三場大戰中,宋軍上下其實都充滿了問題。

宋仁宗面對戰場敗局一籌莫展,但又不能與西夏議和,便向羣臣問計,所幸包拯幫助北宋走出了這一困境。很多人只知包拯清正廉明、秉公執法、善於斷案,卻不知包拯爲官生涯中更多的時間都在參與北宋軍國大事的決策,斷案成就只是其人生的很少一部分,他不僅是宋仁宗的股肱之臣,還加官爲龍圖閣學士。

包拯做了什麼讓接連獲勝的西夏軍主動投降? 第2張

眼見北宋在西夏戰場上陷入頹勢,在朝廷羣臣一籌莫展之際,包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據《包拯集》記載,包拯曾向宋仁宗獻上一條對付西夏的“絕戶計”。由於西夏擁有衆多天然鹽池,盛產青鹽,而鹽是一種老百姓必備的基本生活物資,日常消耗量巨大,所以西夏就把特產青鹽當爲一種出口資源,大量向鄰國販賣,以獲取豐厚利潤,再用以購買西夏緊缺的布匹、糧食、鐵器等資源,鹽業可謂是支撐西夏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包拯看來,既然西夏“財用所出,並仰給於青鹽”,那麼大宋就應該嚴格控制從西夏進口青鹽數量。北宋人口衆多又是西夏青鹽最重要的進口國之一,如果大幅削減甚至禁絕進口西夏青鹽,那西夏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會斷絕,一旦其陷入財政困境,離土崩瓦解之時就不遠了。至於北宋國內,有着山西解州鹽池,產量極爲豐厚,足以保證宋朝國內食鹽供應,在此情況下減少禁絕西夏青鹽進口,不僅對北宋國計民生並無多大影響,還會對西夏造成嚴重打擊,所以食鹽這種調料,完全可以成爲大宋抗擊西夏的利器。

包拯做了什麼讓接連獲勝的西夏軍主動投降? 第3張

聽完包拯的真知灼見後,宋朝君臣如夢方醒,馬上達成共識,開始把控從西夏進口的青鹽數量,並關閉了宋夏雙方邊境的貿易場所“榷場”,禁絕雙邊貿易。不久,西夏果真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西夏國主李元昊雖在戰場上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對包拯所提出的“調料戰術”,卻是束手無策。在西夏國內的強大反對下,李元昊最終選擇退讓,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同北宋朝廷訂立《慶曆和議》,李元昊主動取消帝號,向宋朝俯首稱臣,尊奉宋朝正朔,而宋朝每年賞賜其無數金銀財寶,宋夏雙方間的緊張局勢這才得以緩解,邊境地區也暫時趨於穩定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