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伯溫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爲什麼成就卻不如他?

劉伯溫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爲什麼成就卻不如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中國民間,劉伯溫的知名度可與諸葛亮比肩而立,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智者。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俗話又說,前朝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可見在人們心中,劉伯溫簡直是諸葛亮再生,但成就卻超過諸葛亮。

當然,民間傳說並不等同於歷史,事實上,歷史上的劉伯溫並沒有民間傳言的那麼神乎其神,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不假,但卻不是明朝立國的關鍵人物。劉伯溫的成就,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高,至少遠不如李善長。

李善長也是明朝開國功臣,不過,相比劉伯溫的家喻戶曉,李善長的名氣要小許多。然而,李善長卻是不折不扣的明朝首功之臣,朱元璋稱帝后,論功行賞,封李善長爲韓國公,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

劉伯溫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爲什麼成就卻不如他?

而劉伯溫的封賞只是:封誠意伯,年祿240石。與李善長相比,爵位上,兩者相差兩個等級,伯爵之上是侯爵,侯爵之上纔是公爵;俸祿上,兩者更無法相提並論,李善長的俸祿是劉伯溫的16倍有餘。

至於兩者的職位,李善長官拜左丞相,居百官之首,晉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等一系列榮銜,而劉伯溫的官職只是御史中丞,乃明初監察機構御史臺(後改爲督察院)的三品副職。

在人們印象中,劉伯溫既然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按說,劉伯溫的成就應該遠在李善長之上,爲何卻反而遠不如李善長?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

有一種說法是,劉伯溫太聰明,讓朱元璋產生忌憚之心。劉伯溫神機妙算,經天緯地,朱元璋一方面既佩服他的才能,又擔心他對自己不利,所以有意冷落劉伯溫,功高賞低。當然,這其中還有純粹的感性作祟,嫉妒劉伯溫的才華,有意打壓他。

劉伯溫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爲什麼成就卻不如他? 第2張

還有一種說法是,劉伯溫不是淮西集團成員。明朝有兩大集團,一個是淮西集團,一個是浙東集團,前者以李善長爲代表,後者以劉伯溫爲代表。朱元璋出身於淮西集團,而他又偏偏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在論功行賞時,自然更偏重淮西集團的李善長,而冷落作爲浙東集團的劉伯溫。

但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不是劉伯溫成就不如李善長的真正原因。首先說第一種說法,正史上並無記載,完全是後世的揣測。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可能性極低,如果朱元璋是個嫉賢妒能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就大業。

其次說第二種說法,朱元璋作爲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豈會不懂得平衡各派勢力?如果朱元璋心中真有地域圈子之見,就應該重賞劉伯溫,提高浙東集團的勢力,唯有如此,才能鉗制如日中天的淮西集團(朱元璋雖然出身淮西,但成爲皇帝后,坐大的淮西集團顯然不利於其統治,這也是後來誅殺功臣的原因)。

劉伯溫成就不如李善長的原因,我認爲是這兩點,其一,劉伯溫投奔朱元璋時間較晚,因此,至少資歷遠不如李善長等人。千萬不要小看資歷,在“任何時候”,它都是論功行賞的重要參考標準。而且,劉伯溫投奔朱元璋前,一直對元朝忠心耿耿,且瞧不起義軍領袖,甚至征討過義軍。

劉伯溫比李善長名氣大得多,爲什麼成就卻不如他? 第3張

其二,我們來看朱元璋本人如何說。評價李善長時,朱元璋說,“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而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卻是,“學貫天人,資兼文武……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

在給李善長的評價,朱元璋提到了出身草莽,提三尺劍,這句話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劉邦也是這樣形容自己的。朱元璋時刻以劉邦自詡,把劉邦當做自己的創業偶像,劉邦有名相蕭何,朱元璋自然也需要蕭何——那就是李善長。事實上,李善長也確實充滿了蕭何的角色,將後方處理得井井有條,解決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

而劉伯溫的主要職責,只是充當朱元璋的謀士。朱元璋還特意提及,“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意思是說,劉伯溫的出謀獻策,但也是經過朱元璋深思熟慮後執行,劉伯溫無法取代朱元璋,他只是一個出色的僚佐。既然如此,劉伯溫的成就不如李善長,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絕非朱元璋蓄意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