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中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歷史上的“中原”包括哪些地區?

“中原”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最初的“中原”一詞本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本意爲“天下至中的原野”,後來人們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又給予了“中原”新的內涵。歷史上“中原”的內涵和意義是發達的農業經濟、發達的青銅、鐵器、瓷器和絲綢文明,還有發達的政治體系以及文化系統等等。

文化的認同才能促成族羣的形成,纔會產生進一步的自我認知。上古時期,生活在黃河中游,包括今豫東、豫北、冀南、豫西、晉南、關中地區的先民,因具有相同的文化,進而形成一統的大族羣,即華夏族。他們對自己居住的地域從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提出了自我認同。

華夏族羣集中居住在黃河中游地區,這裏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隨着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華夏文化爲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這裏被視爲天下中心,“中原”的格局逐漸形成。從自然地理角度講,“中原”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代名詞。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中原、中國和華夏族的核心居住地,幾乎重合爲一。探究“中原”的意義,必須追溯“中原”的形成之路。從考古學來看,“中原”的概念具有考古學文化區域的特定含義,“中原”即指中原考古學文化區。雖然考古的“中原”和歷史的“中原”並不能完全等同,但考古學無疑是追溯“中原”形成軌跡的最好方法。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第2張

在考古學文化區格局的發展歷史上,中原區劃和意義是不斷變化的,並非固定和凝滯的。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慣常使用“中原”一詞,在我國的史前文化格局中,最爲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區,它以渭河流域和晉陝豫三省鄰接地區爲中心,範圍幾乎遍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在中原文化區中,影響最爲深遠、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又分爲三個時期,即早期的半坡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以及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我們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稱,結合考古以及歷史文獻的對比分析,仰韶的半坡文化屬於炎帝時期,而廟底溝文化屬於黃帝時期,仰韶文化與炎黃文化相對應,炎黃文化最早形成於關中地區。

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兩者基本上平行發展,但半坡類型在先而廟底溝類型在後。關中地區渭水流域的半坡類型很快衰亡而廟底溝類型在中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繁榮和發展,這正和古史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同源,黃帝戰勝炎帝取而代之十分相契合。

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是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其中又以廟底溝文化傳播最廣,影響最爲巨大。東方少昊時期的大汶口文化,晉南堯、舜時期的陶寺文化,河南鯀、禹時期的龍山文化王灣類型,都是黃帝時期廟底溝文化的延續。它以晉南、豫西、關中地區爲核心,繼續向外蔓延,西至甘、清,東臨海岱,南及長江,北達遼西,都是其影響範圍,這與黃帝被古人編爲中央天帝也正相吻合。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第3張

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認爲,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與華夏民族和華夏文化的起源有關,他在《談“晉文化”考古》一文中說:“源於陝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脣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爲基本特徵的‘廟底溝類型’,這是中華遠古文化中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爲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其影響面最廣、最爲深遠,大致波及中國遠古時代所謂‘中國’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歷史的全過程。”

蘇秉琦教授認爲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的分佈中心在華山附近,而位於西安高陵區的楊官寨遺址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廟底溝類型的主要特徵之一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華山則可能是由於華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史前考古學文化格局中,“中原中心論”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關於何時形成“中原”概念,很難給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界標。有些學者認爲“中原”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之後的龍山時代,還有些學者則認爲是在公元前2000年之後的夏代所形成。

夏商周三代,他們雖然族源不同,但傳承的是“中原”一脈的文化。夏王朝基本上是由一個鬆散的部族聯盟所構成,夏后氏十遷都邑,而且主要集中於今豫中和晉南地區。都邑的不確定性,使得夏王朝的“中原”缺乏一個長期穩定的核心,所以夏王朝的中原文化區也就顯得不那麼穩固。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第4張

商在繼承夏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短暫而急劇的對外擴張,商文化的範圍西至關中,東抵泰山,南達長江,向北一度進至燕山南麓一帶,但很快又縮回至易水河到唐河沿線。此時的中原文化區幾乎覆蓋黃河中下游流域。其腹地以傳統的豫中爲中心,向東西均有所擴展,即晉南、豫西、豫中、豫北地區。這一地帶也是商王朝的都邑區,標誌着中原核心區的成熟和形成。

西周滅商後,實行分封制。周王朝控制的地域又比商時期擴展了許多。由於西周的都城建在了關中地區的鎬京,使得中原核心腹地的範圍向西延伸到關中地區,中原大文化區從此固定了下來。

春秋戰國時期,表面上看“中原”好像處於分裂,實際上是經過劇烈的文化整合和民族同化,進一步的深層次的融合。夏商周乃至諸侯多部族於中原逐漸交融一體,成爲一個更大的華夏。自夏代的天下萬邦,到商周的分封,再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邦國逐漸減少的歷程,恰恰是中原逐步擴大固化的進程。

也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原”一詞開始見諸於史籍之中。這一時期“中原”一詞由非地域概念逐漸向地域概念過渡。秦一統天下,完成了“中原”的徹底整合,歷史上的“中原”正式形成。漢代以後,史籍中“中原”一詞更多的指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

古代常說的中原是什麼地方 範圍包括哪些地方 第5張

從秦一統天到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宋,每一箇中王朝建都選址,基本都是沿着中原腹地的東西一線,從西邊的咸陽、長安到東邊的洛陽、汴梁。這條東西狹長的都邑線正好是中原地區橫貫東西的軸線。自夏商以來,歷經商周秦漢魏晉北朝隋唐宋,中原王朝的都城幾乎就在這一區域內變遷。

正是中原地區這種穩固的都邑變遷線,使得中原王朝成爲一個永恆存在的標誌。即便在中原政權受到北方入侵而南下偏居之後,中原大地雖處於北方控制,但“中原”依舊是南方政權精神領域的存在。秦代以後,“中原”的意義已經深深融化於中原王朝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因此,在元朝以前,中原地區的代名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原王朝的都城。

“中原”是黃河流域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核心,“中原”的形成進程也是非常複雜的,正是因爲這種複雜性,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原的區劃及形成時間等問題都存在異議。但是“中原”的核心區域包括關中地區、豫東、豫北、冀南、豫西、晉南等。作爲整體考古文化區的“中原”, 在目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分省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單獨的省域是無法代表整個“中原”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