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是中國史上最後爭議的女皇,關於她的傳聞有許多,這次小編爲大家盤點一下關於她陵墓未解之謎。武則天的陵墓也稱之爲乾陵,武則天將自己的陵墓建在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北處約85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的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上。其實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與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兩人的合葬墓,首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後在神龍二年(706年)加蓋。

弘道元年,武則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工程,在次年的8月李治下葬,之後乾陵工程仍在繼續。在神龍二年5月,新繼位皇帝唐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乾陵;也在這前一年,唐中宗赦免了在武則天時期因政治問題而被迫害致死皇族,重新厚葬,如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等。此外,在706年,乾陵還加建許王李素節、澤王李上金、義陽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截至2013年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從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網絡配圖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爲高宗所立,原碑已毀,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黃巢打算盜墓,於是動用了40萬大軍,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五代十國期間,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築牢固而得以倖免。

1960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發掘委員會”在陝西成立,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準備繼續發掘。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由於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目前許多專家認爲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乾陵謎團-無頭石像

乾陵有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着兩組石人羣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這些石人殘像高在米至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爲“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爲謙恭,彷彿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最爲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這就讓人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爲什麼乾陵會用這些沒有頭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會發現從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頭被砸掉的痕跡。那麼,這些石像的頭部失蹤是人爲的呢,還是天災呢?

關於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是衆說紛紜。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裏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於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衆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裏踐踏糧食,然後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羣衆認爲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說的應該就是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間的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雖然上述都是民間的傳說,不能作爲依據,但考古學家又進一步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號這一天,在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華縣地震。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纔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在頭部上受損了。再有就是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由於當時採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那些戰爭中。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

乾陵謎團-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着聞名於世的武則天無字碑,它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約有100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雕刻精美,不愧爲歷代羣碑之冠。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這塊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無字碑上爲何無字,民間出現了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爲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爲好。第三種說法認爲,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宋金以後,有許多遊人在無字碑上提字,從那以後無字碑便成爲有字碑了。隨後又經歷了元、明、清各代,碑上被各朝文字鐫刻。這樣不但在內容上形成了自然的對武則天評價的“碑文”,同時在書法上有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這或許也是,武則天當初不寫碑文的本意。可是,經歷了久遠的年代,在碑上提字的前人後人無法溝通、也沒辦法進行協調和照應,歷代題字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弄的諾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其中惟有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這是用女真文字刻寫的,旁邊還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爲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武則天像迷一樣的存在,在她身上發生了在那個年代以及我們這個年代可能都無法做到的事。隨着我們進一步的探索,也將會解開關於她更多的謎團。

武則天乾陵陵墓之謎:石像的頭怎麼不見了? 第4張

網絡配圖

探索勘探

2012年1月13日一則“國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規模勘探武則天墓”的消息被許多網站轉載,13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新聞處負責人證實該消息是子虛烏有。

對於該消息,國家文物局新聞處負責人在電話中表示:“根本沒有這回事,該消息是子虛烏有。”該負責人還希望通過人民網,向各媒體澄清此事。

1月12日下午,華商報也就此事向乾陵管理處副主任陳彥德進行覈實。陳彥德表示,該消息是子虛烏有。“短期內不說,至少在50年內,乾陵的發掘絕不會提上桌案。”陳彥德說,1月11日,省文物局趙榮局長還在乾陵調研,“當時趙榮局長就明確表示,乾陵管理處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護利用和綜合治理兩方面,即做好文物本體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做好乾陵景區的綜合治理和整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