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末臺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

清末臺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60年,隨着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臺灣被迫開港。在列強堅船利炮的保護下,一時間,外國商人與傳教士涌入臺灣,謀求商業、傳教利益。然而,臺灣地方政府卻因將重要出口商品樟腦實行專賣,掌握豐厚利潤,禁止外商來臺直接採購,於是雙方發生貿易衝突,再加之開港數年來的傳教、通商等諸多問題,最終於1868年爆發戰爭,史稱“樟腦戰爭”或“安平事件”。

清末臺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

(樟腦)

樟腦是臺灣特產,在臺灣開港之前,就作爲藥物出口熬製、銷售。但清朝官方爲防止入山採製樟腦者與原住民發生衝突,一直禁止私人伐樟,只允許官方貿易。但利潤誘人,私下仍有熬製,與外國貿易者。爲加強官方專賣制度,將樟腦收購與出售統歸官辦,同治二年(1863年),臺灣地方政府重申禁令,加強專賣,定價取決於官方,這引起洋商的不滿,遂使洋商勾結民衆,走私購運更甚。而政府加強檢查,打擊走私,這使得政府與洋商的矛盾更爲激化,一觸即發。在爭取廢除專賣制度無效的情況下,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英國怡記洋行在非通商口岸公開設棧收購樟腦,私運出口之際遭到查獲。事後,英方特派新任代理領事吉必勳率軍乘炮艦來臺洽商,但中英雙方交涉失敗,英方也加強了武力解決的信心。

清末臺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 第2張

(怡記洋行)

臺灣開港後,教案頻頻,傳教士遭殺害,教堂遭焚燒之事,時有發生,臺灣地方政府未及時處理,導致民衆排外情緒高漲,英方也懷私怨甚深,當地教士強烈呼籲英國派兵保護。在商業糾紛和宗教衝突的共同發酵下,英國和臺灣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惡化,英國決心實行“炮艦政策”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在要求撤換臺灣地方官要求已得到切實滿足的情況下,吉必勳等人已決意和平解決中英衝突。而英方將領茹當少校自作主張,強力逼迫清軍提前撤防安平城。在未或允讓的情況下,英方夜襲安平城,殺傷兵勇,焚燒局庫,安平守將自殺,造成流血事件,最終使得“樟腦戰爭”爆發。

清末臺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原來是這樣 第3張

(臺灣安平古堡)

中方不願事態擴大,與英方重開談判,最終接受英方要求:廢止樟腦官營,準華洋商民領照自由收購;賠償怡記洋行損失等。在英方武力的逼迫下,一場侵犯主權的事件,以清朝的屈辱遷就而草草瞭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