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伯溫的後人怎麼樣了?爲什麼很少有記載呢?

劉伯溫的後人怎麼樣了?爲什麼很少有記載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初,朱元璋見李善長自恃功高,竟毫無不顧及地違反國法,還大肆斂財,就暗示他回家養老,李善長只得稱病歸隱。李善長走後,朱元璋本不打算再立丞相,但爲了安撫功臣集團,他無法立馬這麼做,而是需要徐徐圖之。

有一天,朱元璋將劉伯溫找來,問他李善長之後,誰可以當丞相,楊憲行不行?李善長說,楊憲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沒有做丞相的氣度,不行。朱元璋又問,汪廣陽如何?劉伯溫說,他的氣度比楊憲還小,絕對不可以!朱元璋追問道,那胡惟庸總可以吧?劉伯溫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言外之意是胡惟庸絕對善類。

聽完劉伯溫的話,朱元璋深以爲然,但他依然先後任用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爲相,其中楊憲和汪廣洋先後被殺,最後只剩下個胡惟庸獨攬大權。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劉伯溫都說這三人不可爲相了,朱元璋爲何還要重用他們?

道理其實很簡單,朱元璋想要徹底廢黜丞相,就先得讓擔任過這一職務的人都搞臭,讓人們意識到丞相這個職務已經不合時宜了,這樣纔可以順勢將其徹底廢黜。

至於胡惟庸,朱元璋其實早就覺察到他的種種劣跡了,但依然大膽對其放權,這其實是一種捧殺的策略。歷史上真實的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的,他爲人謹小慎微,但度量比楊憲和汪廣洋還要小,當初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他不可爲相,他因此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機會保護劉伯溫。

洪武四年,劉伯溫決定急流勇退,返回青田老家養老,朱元璋念其功勞,便允許他保留俸祿,每年定期入朝覲見即可。洪武八年元旦,劉伯溫參加大朝會,寫了一首詩來讚揚朱元璋的豐功偉績,朱元璋因此感到十分高興。不久之後,劉伯溫聽說有一夥賊寇發起叛亂,但當地官府充耳不聞,他感到很生氣,便寫了個奏摺,準備向朱元璋報告此事。

當時胡惟庸擔任中書右丞相,代理左丞相事,按照正常程序而言,劉伯溫的奏摺應該先送到中書省,由胡惟庸批閱之後再呈送朱元璋。但是,劉伯溫不喜歡胡惟庸,所以他讓長子劉璉將奏摺送入宮,直接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很快就處理了這件事,這讓作爲掌管天下諸事的胡惟庸感到十分尷尬。

作爲報復,胡惟庸勾結黨羽陷害劉伯溫,說劉伯溫看中了一塊有王者之氣的土地,準備將這塊地搶過來作爲墓地,但老百姓不肯。

朱元璋也不傻,知道這是胡惟庸在構陷劉伯溫,但他對劉伯溫也心存不滿,所以趁機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感到非常恐懼,便留在京城不敢回老家。

沒過多久,胡惟庸就升任左丞相了,成爲百官之首,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不無感慨地對兒子們說,如果我的預言不應驗的話(是指他對朱元璋說胡惟庸不可爲相這件事),那就是蒼生之福了!

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爲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爲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未幾,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憂憤疾作。

到了正月下旬,劉伯溫由於本來就有病,再加上他內心憂懼,最後竟然一病不起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就派遣胡惟庸帶着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暗藏深機,因爲他明知道劉伯溫和胡惟庸關係不好,卻還要讓胡惟庸去看望劉伯溫,這不出事纔怪。

果不其然,胡惟庸讓御醫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伯溫讓家人按方抓藥,但喝完藥後腹痛得厲害,肚子裏就像是有很多石塊在相互擠壓一樣。

到了二月,劉伯溫的疼痛感依然沒有減輕,他這才意識到肯定是胡惟庸做了手腳,便抱病入宮覲見朱元璋,很委婉地表示胡惟庸在藥中做了手腳,還詳細描述了他喝完藥後種種不適的情形。

但讓劉伯溫心寒的是,朱元璋顯得毫不在乎,只是輕描淡寫說了幾句要他在家安心休養之類的話,他自知多說無益,便離開皇宮返回家中。

到了三月下旬,劉伯溫的病情越發沉重,已經完全無法下地了,他自知時日無多,便上書請求返回老家休養,朱元璋表示同意,還派人護送他回家。回家之後,劉伯溫心有餘悸,他擔心胡惟庸買通身邊人繼續殘害他,於是拒絕了所有人送給他的藥,只是吃兒子們給他準備的食物,但飯量非常小。

在家住了沒幾天,劉伯溫就感覺不妙了,便將兩個兒子叫到身邊交代後事,他讓大兒子劉璉從書房拿出一本書,並對他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將這本書送到京城交給皇上,千萬不要耽誤;從此以後,不要再讓子孫們學習這門學問了!

說完這話,劉伯溫頓了一下,又對劉璉說,我讓你把這本書交給皇上,是爲了打消他對你兄弟二人的猜忌,但皇上太多疑了,這麼做未必會起作用,還是將其燒燬吧,也可保劉氏滿門安寧。那麼,劉伯溫讓兒子燒燬的,究竟是一本啥書呢?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百戰奇謀》,是劉伯溫一生智慧的結晶,包含了軍事,政治和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經驗總結,朱元璋一直想得到這本書,但劉伯溫硬是沒拿出來,這也是朱元璋猜忌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伯溫之所以不讓子孫學習這門學問,是因爲他知道兩個兒子智慧不足,無法學習到其中精髓;更爲重要的是,即使兩個兒子有足夠的智慧,也學習到了書中精髓,但並沒有施展的空間,反而會因此遭受朱元璋的猜忌,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倒不如不學,做一個安穩度日的平凡人,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劉伯溫要劉璉燒掉這本書,當時他滿口答應,但並未馬上實施,至於他究竟是怎麼處理這本書的,我後面會說到。

在對劉璉交代完後事之後,劉伯溫又對另一個兒子劉璟說,我給皇上的遺言都在這封信中,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把持中書省,現在還沒辦法送給皇上,等胡惟庸敗亡之後,皇上如果想起我,向你們詢問起我的臨終遺言,你們再密奏給他吧。

說完這些話,劉伯溫就昏迷不醒了,不久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劉伯溫去世的消息傳到南京後,朱元璋感到很傷心,派胡惟庸前去弔唁,其目的之一就是尋找《百戰奇謀》這本書。胡惟庸來到青田後,劉璉、劉璟兄弟卻說書已經被燒燬了,胡惟庸不肯罷休,兄弟二人擔心遭到迫害,只得將劉伯溫另一著作《郁離子》和寫有遺言的信件交給胡惟庸,胡惟庸這纔回去覆命。

朱元璋看到劉伯溫的遺物後,覺得只記載了寓言故事的《郁離子》毫無用處,便隨手丟在一邊了,只打開了信件查看,劉伯溫在信中有一段話大致是這麼說的:

《百戰奇謀》是打天下用的,現在用不着了,爲了防止其落入奸人之手,所以臣將其燒燬了;至於那本《郁離子》,則是臣的手稿,留給你作紀念。

劉伯溫的後人怎麼樣了?爲什麼很少有記載呢?

由於沒有得到《百戰奇謀》,朱元璋常常爲此感到不安,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那本《郁離子》中,有一些頁面是有夾層的,每一頁書裏都夾着一頁紙,合起來就是完整的《百戰奇謀》!

爲何會這樣呢?

根據學者推測,劉璉或許並不認同劉伯溫的觀點,而是認爲將《百戰奇謀》交給朱元璋纔是上上策,爲了掩人耳目,他便將此書暗藏在《郁離子》之中,後來胡惟庸前來索取此書,他心生一計,將《郁離子》交給他,希望藉此機會將此書送入皇宮,也算是爲自己留個後手吧。

可沒成想,朱元璋跟胡惟庸一樣,都沒有仔細查看《郁離子》,這本書就因此被放到皇宮的庫房之中了,一直到李自成入北京之後,偶然間得到這本書,他仔細查看之後發現了一些端倪,最終得到了《百戰奇謀》這本書,只不過他也沒能學得精髓罷了。

據說,朱元璋沒有得到《百戰奇謀》,幾個月都睡不好覺,有一天他心生一計,以給劉伯溫修建府邸和墳墓爲由,讓胡惟庸對劉家進行大搜查,但結果依然是一無所獲,由此他開始逐漸相信《百戰奇謀》確實被燒燬了。再說說劉璉、劉璟兄弟的結局。

劉伯溫去世後,朱元璋並未下旨讓他們繼承誠意伯爵位,這或許跟他對劉伯溫的忌憚和怨恨有很大關係。

不過,對於劉伯溫的長子劉璉,朱元璋還是十分欣賞的,曾任命其爲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後來又任命他爲江西參政,他在任上幹得非常不錯,曾對胡惟庸說,準備調其回京予以重用。

但是,就在朱元璋下旨之前,胡惟庸因爲擔心劉璉得勢之後爲父復仇,便讓黨羽去脅迫劉璉,被迫無奈之下,劉璉只得投井而死,時年三十二歲,留有幾個兒子,其中長子名叫劉廌。

出爲江西布政司右參政,爲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劉璉去世後,朱元璋又重用劉璟,讓其跟隨唐勝宗平亂,他表現非常好,朱元璋曾高興地表揚他說,真伯溫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開始收網,一舉將有謀反跡象的胡惟庸及其黨羽拿下,並就此廢黜丞相職務。

劉伯溫的後人怎麼樣了?爲什麼很少有記載呢? 第2張

胡惟庸死後,朱元璋可憐劉伯溫、劉璉父子二人被胡惟庸殺死,便下令劉璟繼承誠意伯爵位,但劉璟主動上書將爵位讓給侄子劉廌,朱元璋同意,但依然封他爲閤門使,並賞賜他“除奸敵佞”鐵卷,持此鐵卷可以糾正百官。

靖難之役中,建文帝覺得劉璟頗懂軍事,便讓其跟隨大將軍李景隆出征,但李景隆就是紙上談兵之人,根本沒有實戰經驗,而且爲人剛愎自用,竟然不聽從劉璟的建議,結果招致大敗。

李景隆失敗後,劉璟又入京進諫天子,上奏《聞見錄》,洋洋灑灑數萬言陳述了他關於軍事方面的建議,但建文帝並未採納,他由此認爲建文帝必敗無疑,於是歸隱田園,不再過問朝政。

朱棣繼位之後,聽說劉璟很有才能,便派人召他入京任職,但他以忠臣不事二主爲由拒絕,朱棣因此惱羞成怒,派人將他抓到京城,他見到朱棣的時候不呼萬歲,而是以殿下相稱(王爺稱殿下),並對朱棣說,百年之後,你恐怕難逃篡位罵名。

朱棣見劉璟並不折服,便將其投入大牢,劉璟不堪受辱,便自縊而死,死時五十二歲。

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裏。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就這樣,劉伯溫的兒子都死絕了,但他的後代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關於劉伯溫的孫輩,歷史上僅僅記載了劉廌一人,但可以肯定他還有其他孫子,只不過沒有留下名字和事蹟而已。

劉廌繼承誠意伯爵位後,又被封爲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但他深知官場險惡,因此無心仕途,便辭官迴歸故里,居住在盤古(現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新宅長壽村),致力於整理祖父劉伯溫的文集。

朱元璋本來是好意,劉廌卻學習劉伯溫清高,因此很不開心,便找了個罪名將其貶黜到甘肅戍邊,還罷黜了他的爵位,直到朱元璋去世後才獲得建文帝赦免。

建文帝和朱棣時期,都曾派人召劉廌入朝爲官,但他都以奉親守墓爲由拒絕,只是在老家潛心修學,縱情山水,日子過得倒也有滋有味,五十二歲的時候去世。自劉廌之後,誠意伯的世襲就斷了,直到嘉靖時期,嘉靖帝念及劉伯溫的功勞,便找到劉廌的六世孫劉瑜,讓他承襲了誠意伯爵位,並頒給世襲鐵卷,他就是第三代誠意伯。

劉瑜去世後,孫子劉世延承襲爵位,掌右軍都督府事,參與鎮撫南京振武營兵變,這是在嘉靖末期,由於他辦事不力,被削去了爵位,但隆慶帝繼位後,又恢復了他的爵位。萬曆三十四年,不知道劉世延犯了什麼罪,竟然被萬曆帝給處死了,他的孫子劉藎臣繼承了爵位,但劉藎臣只在位十幾年就去世了,其子劉孔昭承襲爵位,時間是天啓三年。

從第一代誠意伯劉伯溫到劉孔昭,一共傳襲了六代,但自劉孔昭之後,誠意伯的世襲情況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南明時期,劉孔昭被追封爲誠意侯,如此看來,他或許就是最後一代誠意伯。總的來說,由於劉伯溫才能太高,所以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這間接促使他及兒子劉璉遭到了胡惟庸的殘害;劉伯溫的另一個兒子劉璟結局也不好,但他的忠誠讓人感動,沒有辱沒劉伯溫的名聲。

劉伯溫的子孫總體上過得還不錯,都因爲他而受益,據說其子孫繁衍昌盛,現如今江浙及陝西等地都有其後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