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于謙對大明功績頗多,爲何卻下場悽慘呢?

于謙對大明功績頗多,爲何卻下場悽慘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于謙

這首著名的《石灰吟》出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在我國曆史上,稱得上是民族英雄的人不多。從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痛擊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無不是人中龍鳳、忠勇過人。

與他們相比,于謙似乎名氣要更低一些,不過,他的貢獻卻絲毫不遜於其他人。

作爲明朝的忠臣、重臣,于謙的貢獻在當時的時代是居功至偉的,他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

可以說,正是有了于謙的"續命",才使得大明朝得以繼續存在了一百九十五年。不過,和歷史上許多良臣一樣,于謙沒能得到一個應有的結局,他忠誠、善良,卻沒能夠被君王和同僚善待。奪門之變後,于謙被判處死刑,據《明史》記載:"當時莫不稱冤",能讓老百姓哭倒一片,天下皆曰不可殺,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于謙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裏,也就是今浙江杭州上城區祠堂巷一帶。于謙的家族從他高祖起便在朝爲官,儘管父親並沒有入仕途。但他也算是出身官宦世家,因此,他從小就勤奮學習,想要效仿祖輩在官場有一番作爲。

年僅七歲時,一個和尚在見到于謙後,便驚奇道:"他日救時宰相也",當時恐怕誰都沒想到,此話日後竟然會真的應驗。

于謙對大明功績頗多,爲何卻下場悽慘呢?

永樂十九年(1421),二十出頭的于謙高中進士,經歷了仁宗的短暫統治後,其子宣宗繼位,于謙則被封爲御史。在上書言事時,于謙"音吐鴻暢",宣宗對其十分喜愛,於是加封其爲都御史。

宣德元年(1426),漢王朱高煦反叛,宣宗將其平定後,便讓聲音洪亮的于謙宣讀其罪狀,史載:"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于謙對大明功績頗多,爲何卻下場悽慘呢? 第2張

得勝回朝,宣宗非常高興,當即派于謙出巡江西。到達江西不久,于謙便平反了數百起冤假錯案,這更讓宣宗佩服其才能。

宣德五年(1430),宣宗親自手書于謙之名交給吏部,越級提拔他爲"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剛剛上任,于謙便四處尋訪,考察當地情況,將需要解決的事項積極上書,一年內連上數道。

宣宗去世後,他的長子朱祁鎮繼位,也就是明英宗。英宗在位前期,朝政由"三楊"打理,這三位賢臣深知于謙的才能,所以對他的建議非常重視。三楊死後,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于謙則因爲不肯賄賂而成了他的眼中釘,很快,于謙便被彈劾"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儘管之後王振聲稱自己弄錯了人,將於謙釋放,但還是將其貶爲了大理寺少卿。

當時,山西、河南一帶的百姓不願意于謙離任,於是"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就連周王、晉王等藩王也請求留住于謙。

在地方上,于謙前後待了十九年,解決了無數民生問題,贏得了百姓們的一致認可。

這些優秀政績也使得明英宗在正統十三年(1448)時召于謙回京,擔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犯邊,明英宗受王振蠱惑,不顧于謙的勸阻執意御駕親征,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被俘虜。

英宗被俘後,瓦剌人想要趁勝追擊,將明朝首都北京攻陷,而明軍的精銳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幾乎消耗殆盡。

危急關頭,于謙輔佐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堅持抗敵,他一面調集全國其他地方可以調動的軍隊,一面加緊操練佈置,因爲于謙的沉穩,當時朝中"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爲己任。"

爲了安定民心,避免瓦剌勒索,于謙主張改立郕王爲帝,也就是明代宗。代宗繼位後,原本人心惶惶的局面得到改善,于謙也在短時間內鍛煉出了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

在軍民一心的奮戰下,北京保衛戰以明軍勝利告終,而瓦剌人見英宗已經沒了利用價值,便將其送回了明朝。英宗回京後,代宗卻不願意放權,爲此,他還將英宗軟禁了起來。

到了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大臣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機救出英宗,擁立他復位,史稱"奪門之變"。重新坐回皇位的英宗知道于謙有功,但還是在徐有貞"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的勸說下將其判處棄市、抄家之刑。

此後直到憲宗時,于謙才得以被平反。他爲明朝付出了全部,卻最終下場悽慘,真是令人惋惜和悲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