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晚清的官場之風爲何如此敗壞?慈禧道出了真相

晚清的官場之風爲何如此敗壞?慈禧道出了真相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九年(1859年),年近花甲的張集馨終於撞了大運,升任福建布政使。時任閩浙總督的慶端是“根正苗紅”的滿洲鑲黃旗人,沒等張集馨到任就公開表示不歡迎他,陰陽怪氣地說:“福建怎能容下如此排場的布政使,他又如何看得起我這個上司?等他來了,必須仔細察看一番才能將官印交給他。”

晚清的官場之風爲何如此敗壞?慈禧道出了真相

不僅如此,慶端還說:“如果我們實在難以相處,我就告病請辭,把官位讓給他。”大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勢。但他們以前並無交集,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他爲何如此排斥張集馨呢?原來,張集馨任甘肅布政使時就因不收賄賂、不懂逢迎而被一衆同僚視爲另類,甚至被排擠出局。這樣的名聲傳開,在“無官不貪”的大背景下,慶端自然不待見他。

其實張集馨並非海瑞那種“一望到底”的絕對清官,有時也會向官場潛規則妥協。比如他每次離京赴任時,都會給京官們送上一份“別敬”,上下打點至少要花一萬多兩銀子。而他的俸祿並不高,這些銀子只能來自灰色收入。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懂事的人”,仍被上司欺壓、同事排擠,可見當時貪官的胃口大到什麼程度。

在福建待了幾年,張集馨幾乎被架空了,不由感嘆:“餘欲力持公道,無奈孤掌難鳴,且羣小構成一局,正人君子亦不能出其範圍,餘又不能獨當一面,徒覺掣肘耳!”最終,頗有才幹的張集馨一事無成,於1865年被革職,黯然離開官場。

晚清的官場之風爲何如此敗壞?慈禧道出了真相 第2張

與他相反,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員往往混得風生水起。比如曾排擠張集馨的蘭州道員和祥,沒讀過幾年書,還因剋扣軍餉而受處分,但他是甘肅總督樂斌的門生,對樂斌極盡阿諛奉承,每逢“三節兩壽”必送厚禮,所以順利打入樂斌的小圈子。

樂斌對和祥極爲關照,派他管理錢局事務。清朝的錢局相當於現在的印鈔機構,自然是個“富得流油”的理想單位。和祥混在其中吃拿卡要,賺得盆滿鉢滿,後又不斷升遷,成了官場上炙手可熱的人物。

親王奕劻跟和祥一樣,也是不學無術、貪得無厭之人。尤其在受到慈禧寵信後,他的官越做越大,撈的錢也越來越多。

奕劻曾公開“賣官”,當時很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客戶”,比如段芝貴花10萬兩銀子買了黑龍江巡撫一職、盛宣懷花30萬兩銀子買了郵傳部尚書一職。奕劻還恬不知恥地號稱“細大不捐”,簡單來說就是大錢不怕多、小錢不嫌少,連門子收個“門敬”他都要瓜分一些。

奕劻因此聚斂了鉅額財富,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上也留有大名,駐華記者披露他在外國銀行的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他雖屢遭彈劾,但依然青雲直上。有人對此頗有微詞,慈禧便對他們說:“奕劻乾的勾當我能不清楚嗎?但看來看去,還是覺得他最貼心。”當“貼心”成爲官員晉升的資本,大家都不幹實事而爭相逢迎上司,官場的風氣怎能不敗壞呢?

隨着“劣幣驅逐良幣”的荒誕劇目不斷上演,大清終於從根爛起,開始搖搖欲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