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軍事實力集團首領之一,鼎盛時期他的兵力多達40萬人,因爲他的駐地在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寧、青諸省,所以人們稱馮玉祥的部隊爲“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有所謂“十三太保”這一說法。

“太保”本是我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太子的官。西北軍中的所謂太保,顯然是借喻,是指輔佐馮玉祥的13名軍官。這13名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征北戰,爲馮氏所倚重。這13名軍官是:孫良誠、孫連仲、韓復榘、韓多峯、佟麟閣、劉汝明、石友三、張維璽、程希賢、過之綱、聞承烈、葛金章、趙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爲是在1919年前後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那時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戰的軍官,即:機關槍營營長韓多峯、一團二營營長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韓復榘、三團二營營長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孫連仲,其餘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爲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豔羨之餘,於是套用了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韓復榘、孫良誠等 13名軍官,也稱之爲“十三太保”。這名稱的內涵既有戲謔,也有諷刺。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馮玉祥

馮玉祥的這13名“太保”,從年齡上來說,大都是1890年前後生人,比馮玉祥年青一些。從籍貫上來說,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統稱之爲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過之綱是安徽省蒙城人,韓復榘是河北人,韓多峯是山東人,我把他們都稱之爲北方人。實際上馮玉祥西北軍的成員,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馮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韓復榘,因爲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所以他近水樓臺也讀了不少“子曰、詩云”,並且練就了一手好字(我見過他寫的字),並不是傳說中的大老粗。

馮玉祥沒有正式進過什麼學校,當兵後他酷愛讀書,所以對他的有點文化的部屬特別青睞。“十三太保”這些人,雖不是外國或中國軍事學校的畢業生,但卻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他的絕大多數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馮玉祥的重視,逐步把他們提拔爲高級軍官,到1928年西北軍改稱爲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十三太保”大都已成爲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了。

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以韓復榘、孫良誠、孫連仲、石友三、劉汝明這5人升遷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時,他們除擔任軍職外,有的還擔任了地方行政職務,如孫良誠擔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擔任河南省主席,孫連仲擔任青海省主席,劉汝明、石友三也都當了軍長。

正因如此,在西北軍中這5人又被稱爲“新五虎將”,借喻他們之與馮玉祥像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與劉備一樣。至於爲什麼稱他們爲“新五虎將”,是因爲西北軍中已有“老五虎將”之說,即宋哲元、鹿種麟、張之江、劉鬱芬、李鳴鐘是也。北伐以後“老五虎將”大都已離開部隊另有任用,“新五虎將”在西北軍中也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馮玉祥出身平民,因而能接近下層,與士兵同甘苦,從而得到下級的擁戴。但馮氏的帶兵方法卻是封建家長式的,甚至對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也是呼來喚去像對小孩子一樣,韓復榘當了師長以後還曾被馮氏當着士兵的面打了40軍棍,毫不留情面。這種帶兵方法加上其它因素,導致了韓復榘、石友三對馮氏的叛離投奔了蔣介石。

韓復榘投靠蔣介石後,開始了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中原大戰,韓復榘被派往山東戰場抵禦晉軍傅作義部的進攻。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獲勝而告終。戰後論功行賞,韓復榘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爲山東省政府主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雖然談不上“風流”,但卻也是些不算太小的“人物”;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只是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但在民國史上卻也有過一些不大不小的影響。他們的結局如何呢?據我所知,他們的結局大部分不甚美妙,這裏主要談淡“十三太保”中的“新五虎將”的情況。

先說韓復榘。韓復榘被國民政府任命爲山東省政府主席後,他帶着他的第三路軍幾萬人槍來到山東。他由一介平民擢升爲封疆大吏,自然志滿意得。他雖然對什麼三民主義或社會主義一竅不通,卻也想把這齊魯之邦治理得像個樣子。於是他請了鄉村建設派學者梁漱溟來山東搞鄉村建設。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第2張

韓復榘

梁漱溟正愁着沒地方來建設他的烏托邦,於是欣然來魯。他在韓復榘首肯之下在山東鄒平成立了“鄉村建設研究院”,在山東省濟寧、菏澤、臨沂3個地方開闢了鄉建實驗基地。到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時,梁漱溟在山東省108個縣中的70個縣,廢除了原來的區公所改設了“鄉農學校”。如果沒有東洋兵君臨山東,很難想像韓復榘和梁漱溟將這個孔孟禮義之邦建成一個什麼樣的理想國。

從1930年9月到1937年12月,韓復榘在山東當了近8個年頭的省主席,因此關於他在山東的軼聞甚多。韓復榘在山東有一個綽號,名曰“韓青天”。這綽號是頌揚、是諷刺、是戲謔,只有山東人心裏明白。之所以稱之爲“韓青天”,是因爲韓復榘好出巡,每到一縣必先清理積案,對在押囚犯或釋出或槍決,決不拖泥帶水,至於他判得是否正確,那只有天曉得。

30年代在濟南就盛傳韓復榘巧審強姦案的事。說是某富商在濟南有一別室,富商之侄濟南某中學學生寄寓其家。“商人重利輕別離”,常去外地,其小妾正當芳年,不甘寂寞,因此百般勾引富商之侄,但某生堅決不從,說是“如果相從對不起供他上學的叔叔。”某女惱羞成怒,乃狀告某生強姦了她。

韓復榘聽說後,決定親自審理。他高坐案後,護兵馬弁環列兩旁,堂下站着二青年男女。韓審視二人,見某女顧盼風流妖豔異常;某生低眉順目,腆然立於堂下。韓當即命令其侍衛將某女褲子扒下。某女頓時驚慌萬狀,死死護住下衣,不讓扒去,掙扎達數分鐘之久。

韓即喝令停止,大聲呵斥道:“我四個如狼似虎的士兵還扒不下你的褲子來,你侄子一個文弱書生怎麼會強姦了你!快說實情,不然小心你的屁股!”少婦無奈,只得說出始末原由。從此,“韓復榘巧計審奸案”的事不脛而走,山東人把“韓青天”這個名字叫得更響了。據說,韓復榘聽說人們給他起了這麼個綽號,不但不以爲忤,反而呼啦着光頭仰天大笑雲。

東洋人的侵略驚醒了韓復榘的黃粱美夢,從1937年7月7日發動戰爭,日本兵在幾個月之內便從北平打到了山東。韓復榘不願在與日本人的較量中消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只在黃河以北向日本兵虛晃三槍便敗下陣來,日本兵迅速攻佔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山東土地,直抵黃河北岸。

這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當時長官司令部駐防徐州,韓爲副司令長官)一再電令韓復榘不要放棄濟南,蔣介石也嚴令韓不得擅自撤退;但韓復榘還是帶着自己的大批人馬(梁漱溟說韓的兵力加上民團武裝、鄉農學校武裝共計近20萬人)向魯西南和河南方向撤退。當東洋人的馬隊1937年12月27日進入濟南時,已不見韓復榘第三路軍的蹤影,因而日本報紙發出了“日軍無血佔領濟南”的勝利消息。

韓復榘的抗命後撤給蔣介石製造了殺韓的藉口,他早就想吃掉這個燙手的熱山芋,現在終於找到了機會。1938年1月,蔣介石在開封的一次高級會議上以“擅自撤退,丟掉國土”爲名,當場逮捕了韓復榘,旋即押至武漢槍決。正是半生戎馬渾如夢,封疆列土終成空。

再說孫良誠。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第3張

孫良誠是馮玉祥西北軍中的一員悍將,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的歷次國內戰爭中,孫部屢戰屢勝,故素有“鐵軍”之稱。他的官銜也逐次提高,到1928年蔣介石北伐時,他已是馮玉祥北伐軍第二集團軍中的第一方面軍總指揮了。因在北伐戰爭中戰功卓著,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爲第一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北伐勝利後因蔣、馮交惡,1930年爆發了蔣、馮、閻之間的中原大戰,蔣介石獲得勝利,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解,孫良誠也喪失了部隊,不得已到天津當了寓公。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爲了抵制八路軍的發展,蔣介石遂起用了一些失意軍人,給予各種各樣的名義,指使他們以抗日爲名招兵買馬。孫良誠被任命爲冀察遊擊總指揮,不久又兼任了魯西行政公署主任,在冀、魯、豫邊境一帶開展游擊戰爭。

如果孫良誠能堅持抗戰至抗戰勝利,也許能青史留名。可是孫良誠沒有這樣做,1940年以後,由於華北、華南、華東大片國土被日軍佔領,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了僞國民政府,日軍又迅速佔領了東南亞諸國,孫良誠頓感前途茫茫,於是經人撮合當了漢奸,1942年初,南京汪精衛僞政權委任孫良誠爲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兼開封綏靖主任。以後又被任爲蘇北綏靖主任。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爲了軍事目的,任命孫良誠爲先遣軍司令,在1948年淮海大戰時,孫又被委任爲第一零七軍軍長。戰爭進行中他的部隊被解放軍包圍,他被迫放下武器投誠。當時,他的西北軍老同事劉汝明駐軍安徽蚌埠,孫被解放軍派往蚌埠勸說劉汝明起義。孫見劉後,劉不但不聽從他的勸說,反而責斥他投降了共產黨。孫見勸劉不成,乃去南京,經劉汝明保舉,被任命爲國防部參議,後移居上海,1949年5月解放軍攻佔上海時被俘,1951年病死獄中。

西北軍十三太保中另一位五虎將是孫連仲。孫連仲是河北省雄縣人,幼時家中比較富裕,但他對讀書不感興趣,所以輟學投軍,在馮玉祥部當兵。因爲他個子大,身強力壯,又有點文化,所以得到馮的喜愛和重用,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他已是馮部的炮兵旅旅長了。

1930年中原大戰時,孫被委任爲第五路軍總指揮。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後,孫率部投奔了蔣介石,被任爲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孫被蔣介石委任爲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938年孫參加了臺兒莊大戰,1939年被任爲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1943年又被調任爲第六戰區代理司令長官(原司令長官爲陳誠),駐軍湖北恩施。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經陳誠保舉,孫連仲被任命爲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負責北平、天津及河北省各地的接收工作,在接收中發了財。1946年內戰爆發,他的部隊在內戰中被逐次消滅,到了1948年,他所管轄的地區多被解放軍佔領,孫連仲迴天無力,漸漸失去了蔣介石、陳誠對他的信任,旋被調任首都衛戍司令。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攻佔南京,孫連仲去了臺灣。

劉汝明是以馮玉祥始、以蔣介石終的民國時期的一員戰將。他出身貧寒,十幾歲在天津的一家當鋪裏當學徒,16歲時因不堪店東的虐待,憤而出走,到馮玉祥部當兵。馮見他個子小,便說:“你個子太小,不合標準。”劉抗辯說:“我才16歲,難道我就不長了麼?”馮見他伶俐乖巧,便收留了他,讓他當自己的勤務兵,沒想到這個小勤務兵十幾年來竟由班長、排長逐級擢升,到了1926年竟升遷到了師長,成爲西北軍十三太保中的五虎將。

1928年北伐時,劉汝明任北伐軍軍長,北伐勝利後,馮玉祥到南京就軍政部長職,劉汝明隨馮玉祥任軍政部參議。一次,劉汝明隨馮玉祥見了蔣介石,蔣說:“你就是當年守南口的劉師長麼?哦,很好,年青有爲!”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第4張

劉汝明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潰敗,餘部被編爲第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劉汝明任副軍長,兼第一四三師師長。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劉任六十八軍軍長,在河北張家口跟日軍作戰,所部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旅長以下十幾個中級軍官陣亡,蔣介石在武昌召見他時,除慰勉外,獎給他3萬銀元,他將錢全部發給了士兵。1943年劉汝明調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駐防豫南,與日軍對峙。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次年,內戰爆發,劉汝明被任命爲第四綏靖區司令官,駐軍開封。1948年淮海大戰時調駐蚌埠,被俘後獲釋的孫良誠去劉處勸降,劉未同意;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在電臺發表講話,勸劉起義,劉亦未爲所動。淮海大戰結束後,劉奉命率部隊撤往長江南岸佈防,除仍任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外,又兼任了第八兵團總司令。

當時他是淮海大戰中未受大的損失的一支軍隊,所以受到國民黨高層人物的重視。然而當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後,劉汝明亦無法挽回敗局,只有從皖南向福建撤退。在南撤途中,他的部隊或起義或被擊潰,殘部撤至廈門,劉汝明被任爲廈門防衛總司令。當解放軍向廈門發起攻擊時,國民黨軍已如驚弓之鳥,迅速撤走,劉汝明和湯恩伯一起乘小艇撤向金門,不久去臺灣。劉汝明殘部改編爲一個師,由其子劉鐵鈞率領。從此,劉汝明結束了他的40年軍旅生涯。

最後談談“新五虎將”中的石友三。

石友三生於1891年,吉林省長春人。因青年時家貧,棄學從軍,在吳佩孚營當兵。後因吳佩孚所在的第三鎮兵變,石離開吳部,至馮玉祥部投效。馮嫌他身材矮小,讓他當馬伕,後來當了馮的護兵。因爲他當了馮的貼身護衛,爲馮所賞識,升遷很快,到1925年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時,他已是馮部第六師的師長。

石友三爲人險鷙狡詐,朝秦暮楚,反覆無常。他雖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卻不能忠實於馮“從一而終”,他先是叛馮投蔣,繼之投閻(錫山),後又投張(學良),爲了自己的私利,他有奶便是娘,不管是與非。

1931年5月,汪精衛、陳濟棠等在廣州組織國民政府,因缺少武裝,乃派人攜大洋50萬元去收買擁有重兵的石友三,當年7月,石友三宣誓就任廣州政府所委的第五集團軍總司令職,所部擴編至九個軍。後在與東北軍交戰時被擊潰,石友三在天津買了房產,帶了五個姨太太當了寓公。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軍發家的軍官班底 第5張

石友三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開展後,石友三收集殘部在山東、河北、河南邊境一帶打游擊,名義是抗日,實際是混水摸魚。因爲這時被日軍擊敗的國民黨軍,大都潰散在冀南、魯北一帶,幾十人、幾百人嘯聚在一起,各自爲戰。石友三兵力較大,他將這些潰兵收編、吞併,兵力迅速擴大,石友三吹噓說有“十萬之衆”。有了實力,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便任命他爲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在冀、魯、豫邊境一帶對日本開展游擊戰爭。

但打游擊戰是艱苦的,無固定駐地,無充足糧餉,1940年以後中國大片土地被日軍佔領,石友三頓感前途茫茫,於是他又尋找新的主人了。日本人這時正是日午中天,於是他向日軍頻送秋波,與日軍信使往還,準備降日。可是他的降日險謀爲其部屬新八路軍軍長高樹勳所偵悉,1940年12月1日高樹勳大擺鴻門宴,將石友三當場逮捕,以叛國罪將石友三活埋。

至於西北軍十三太保中的佟麟閣、韓多峯、程希賢、聞承烈等諸“太保”,佟麟閣在抗日戰爭中殉國,其他諸人30年代大都投至韓復榘麾下,弄個一官半職,如聞承烈當了幾年濟南市長,韓多峯協助韓復榘搞地方武裝等。真正得到善終的恐怕只有韓多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在山東省當了省人大代表、省政協駐會委員,不但活了百歲以上,而且死後歸葬於泰山馮玉祥墓側,清風明月,伴隨他的老上級長眠於地下。

馮玉祥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現在都已成爲古人,棺雖已蓋,論似尚未定,他們在民國史上的是非功過,尚有待史家評定,我非太史公,這裏只是提供一些素材,供治史者參考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