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逝世

英國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逝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950年11月2日 (農曆九月廿三),英國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逝世。

英國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逝世

1950年11月2日,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肖伯納在聖勞倫斯的鄉間別墅去世。

肖伯納是一個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給肖如下評價:“肖作爲文學家,他是很有才氣和敏銳的,但作爲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卻微不足道,儘管他很正直,也不追逐名利。”恩格斯的評價如實地反映了肖在文學上的成就以及他對於名譽、地位的態度。

當192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降臨在他的頭上的時候,他非常幽默地說了一句話:“幹嘛要在一個老頭子的脖子上繫上一隻金鈴?”當時有一家新聞社報道了肖對於記者的談話。肖說:“這件事情我實在有點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獲獎是由於我今年沒有寫出半個字。”沒有寫半個字,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從這位大師的幽默感中,可以窺見肖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據說,肖不僅對於諾貝爾文學獎是這樣,對於其他榮譽和頭銜他都是這樣對待。他認爲,追求虛榮的名譽、榮銜都將損害他的人格。

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已經是一位70高齡的老翁了。十四年前,也即1911年時,肖已經以他在世界文壇上的赫赫聲名,首次被一位牛津大學的教授、詩人莫雷伊所推薦,成爲1911年度的候選人。當時,諾貝爾文學獎的常任祕書威爾遜博士對肖沒有好感,以所謂的“大會詭辯、無情、不文雅”爲理由,排斥了他。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學者提名,被列入競爭候選人之一。不過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霍爾斯陶穆將他列在高爾斯華綏等人之後的第三位。結果那年度他又沒有獲獎,1923年,肖的唯一著名的悲劇《聖女貞德》問世,轟動了歐洲文壇;並且《聖女貞德》在英、法、德、瑞典等國一再被搬上戲劇舞臺,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戲劇女明星,肖的聲望也隨之大震。一年後,他再度被提名,這一次,霍爾斯陶穆的支持態度較之1921年更加積極。三年前的“慢三步”一躍而變爲“上頭牌”。在授獎大會上,霍爾斯陶穆對肖發表了一番極其熱情洋溢的讚頌詞。所可惜的是,這番頌揚肖本人並沒有聽到,因爲肖並沒有興趣前去“聆聽”他所不愛聽的褒獎。

在這裏值得寫上一筆的是,肖對於那張金額爲6,500英鎊的諾貝爾文學獎支票和獎狀的處理。當肖接到瑞典文學院以“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勵性的幽默常常蘊含着一種高度的詩意美”的評價而獲得1925年度大獎的通知時,肖表示出一種冷漠的態度。有一位肖的朋友勸說他:“我親愛的肖,這樣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學院要褒獎你,可是你卻以侮辱來回報他們”,並勸說他:“不可將諾貝爾獎象小石子一樣丟進波羅的海。”結果,肖最終領了那張獎狀,並把它掛在別墅牆上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裏,但他沒有接受那筆錢--他將這6,500英鎊的獎金用來建立了一個英瑞文化基金會,以獎掖和扶持後起的作家們。肖此舉,獲得了衆多文壇有識之士的齊聲喝采。

肖於1856年7月26日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法院的一個小公務員,母親靠教音樂謀生,由於家境貧困,肖未能讀大學。未滿20歲的肖走上社會,在一家房地公產公司當繕寫員和會計。1876年20歲的肖來到倫敦,在母親身邊,跟隨母親學習音樂的同時,想以寫作爲生,結果九年時間所得稿酬還不到6鎊。1884年9月,他聽了美國《進步和貧困》一書作者亨利-喬治的演講,受到啓發,從此開始注意研究社會經濟問題,讀過馬克思的《資本淪》。不久,英國改良主義的費邊社成立,他加入了該社,併成爲組織者之一。如同以上恩格斯對肖作出的“作爲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卻微不足道”的評價一樣,列寧也曾評價他“是墮入費邊主義者中間的一個好人”。這一時期,他陸續寫出了幾部長篇小說:《業餘社會主義者》《凱雪爾-拜倫的職業》《無理之結》《藝術家的愛情》等。

從1885年起,肖轉向戲劇創作。吸引他走上戲劇創作道路的是著名劇作家易卜生。1888年,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還邀他參加過易卜生名劇《玩偶之家》的演出。三年後,肖寫就了著名的論著《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書。從1892年至1949年(他逝世的前一年--筆者注),肖共計創作了五十一部劇本。創作於1892年的《鰥夫的房產》是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

19世紀下半葉,肖的戲劇創作可分爲三組:“不愉快的戲劇”(包括《鰥夫的房產》《蕩子》《華倫夫人的職業》三部);“愉快的戲劇”(包括《武器與人》《康蒂姐》《風雲人物》《難以預料》四部);“爲清教徒寫的戲劇”(包括《魔鬼的門徒》《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三部)。

20世紀以後,肖的重要戲劇作品有《英國佬的另一個島》,這部劇本是肖應愛爾蘭文學劇院負責人、詩人葉芝之邀而寫的,內容反映了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呼聲;《巴巴拉少校》《傷心之家》《蘋果車》《真相畢露》等。

肖1926年沒有去斯德哥爾摩親領諾貝爾文學獎,卻於五年後,訪問了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並在莫斯科度過了他的75歲壽辰。高爾基寫信向他祝壽,並稱頌他爲“勇敢的戰士”;緊接着第二年(1932年),肖來到中國,在上海會見了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人,並和他們建立了友誼。

肖晚年住在聖勞倫斯的鄉間別墅。他於1950年11月2日去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