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道教四大真人簡介 四位真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道教四大真人簡介 四位真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教傳說中的仙人。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沖虛真人、南華真人、洞靈真人,道教尊之爲四大真人,爲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 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爲真人,常用作稱號。老子與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爲官學的學問。

道教四大真人簡介 四位真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簡介

真人一詞最早出於”

春秋戰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後因指統一天下的所謂真命天子。

漢 淮南王《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漢王逸《九思·守志》:“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東漢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爲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東漢魏晉《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曰:天尊:道性無隱無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現在,非未來,非過去;非因所作,非緣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爲之法,皆是無常。虛空無爲,是故爲常。虛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無爲;無爲者,即是常樂。

道性、天尊、真人、無爲、虛空等等,都是同體異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來法身一樣,這是道教對真人問題探討的深入。

四大真人影響

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衆多,流派紛呈,蔚爲大觀,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齊國與楚國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時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到了漢初如先秦齊楚兩國一樣統治者集團也信奉黃老之學,由是黃老思想全面運用於漢初政治,達到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從學術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許多觀點都反映出黃老思潮的影響;受現實影響,西漢道家多以老子思想爲依據批評政治,討論國是。影響所及,如《史記·外戚世家》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景帝則“以《黃帝》、《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爲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黃老之書升格爲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這些都爲其後在民間繼續發展奠定了根基。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爲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而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爲官學的學說。

道教四大真人簡介 四位真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第2張

玄學是漢末魏晉時期至宋朝中葉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哲學與學說,是那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所謂“玄”,即《老子》所講“玄之又玄.謂。西漢之揚雄在《太玄·玄攤》中說:“玄者,幽攤萬類,不見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釋道:“玄,謂之深者也。”玄學以《老子》的“無爲”之論,《莊子》蔑視禮法的態度和《周易》的神祕主義合爲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兩漢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此二書又被稱爲“玄宗”。玄學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等等。玄學是在東漢末年經學衰落之際,拋棄了天人感應之論,冀以清談和思辨裨補註經繁瑣等闕漏,以自然爲本爲體,以名教爲末爲用,探討本末的有無,即宇宙的本體問題;對此哲學目的,又以“得意忘言”爲方法,以辨名析理爲其思維形式。由是而成爲一整套哲學體系。在晉元嘉十六年國家開設五館中,玄學館爲其中之一,這也標誌玄學的確立併爲朝廷認可。據南齊陸澄《與王儉書》所載:“元嘉建學之始,(鄭)玄、(王)弼兩立。逮顏延之爲祭酒,黜鄭(玄)置王(弼),意在貴玄(學),事成敗儒(《南齊書·陸澄傳》)。”這說明南北朝時期,王弼的玄學,已經取代了鄭玄的經學了。玄學大體上分爲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爲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爲代表的清談派和嵇康、阮籍、“七賢”等名流的狂放派。玄學的思潮還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新時期,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玄學影響廣泛,泛浸及醫學,後者自然主義的養生觀,其重術尊方的發展理路,和醫者意也的思維方式等等,都與玄學的影響有關,這也鑄就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的自覺自爲的特徵。

門閥士族士大夫致力於《老子》、《莊子》、《周易》、《論語》、《列子》、《文子》等儒道經典的註釋、研究和談論,宣傳自然無爲,崇尚達生任性,於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玄風”,以談玄論道來逃避現實政治。自曹魏年間的“正始之音”開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務政事,晉元帝司馬睿甚至“餐服玄風”,到南北朝時有的皇帝還“盡玄言之趣”,置玄學館,玄學風行一時。

玄學館是學習道家學說的學校。宋文帝時創立。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爲丹陽(今屬江蘇)尹,建宅於南城外,設置玄學館,招聚生徒。東海(今屬江蘇)徐秀、廬江(今屬安徽)何曇、潁川(今河南登封東)苟子華、太原孫宗昌、魯郡(今山東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學者,都仰慕遠道來遊,稱爲南學。受魏晉玄學思想發展影響,玄學列爲學校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首開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學,京師及地方均設。學習內容爲《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玄學館.又稱爲南學,學者聞風麗爭四館並置.爲後代分科大學之始,對隋唐專科學校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玄、史、文三館的設立,除《宋書·隱逸傳》所言是“上留心藝術”使然以外①,恐怕還有借設館來確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領導地位的意味,將思想的生產納入國家的體制。尤其是玄學,它與史學、文學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靈魂,關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揚名教”來整肅士風,還要佔據思想界的權威地位,引導士風。《宋書·何尚之傳》:“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爨、黃回、潁川苟子華、太原孫宗昌、王延秀、魯郡孔惠宣,並慕道來避,謂之南學。”可見玄學館的設立的確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據《南史·宋明帝紀》載,總明觀原設五科,因陰陽學無人,立四科。齊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學形式,影響後世專科教育的發展。)

北周承西魏之後,其學制較北齊爲略勝。太學之外,又有“露門學”、“虎門學”及“通道觀”等。“露門學”或稱“路門學”,立於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與“虎門館”同爲教授貴胄的學校。“通道觀”立於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與宋“四學”的“玄學館”相似,蓋欲發揚道家思想,也是這時代與前代學制特異的史證(都見《北周書·武帝紀》)。

道教四大真人簡介 四位真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第3張

唐長安玄掌館唐都長安崇玄署轄下培養玄學人才的教學部門。又稱爲崇玄館、崇玄學。其學生稱爲崇玄生。據《唐會要》卷六四載,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置崇玄學子玄元皇帝廟,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設崇玄博士1人,令學生習《道德經》、《莊子》、《文子》、《列子》,“待習業成後,每年隨貢舉人例送至省,準明經例考試”。有學生百人。天寶二年(公元742年)改稱崇賢館,稱博士爲學士,助教爲直學士,大學士1人則由宰相擔任,領兩京玄元官及道院。此後崇玄館因安史叛亂一度衰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學生恢復至百人。

宋朝提倡學習道經,並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據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建議,將《亢桑子》《文子》列入國子學,與《莊子》《列子》並行。又親自爲《道德經》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兗州王純奏請,令學者治《御注道德經》,間於其中出題。同時又下詔規定:“自今學道之士,許入州縣學教養,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爲大經,《莊子》《列子》爲小經,外兼通儒經,俾合爲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凡初入學者稱爲道徒,以後每年進行考試,根據其考試的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志士等名號,按五品到九品撥放。又依儒學貢士法,學道之士可通過考試升爲貢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學之預備學校,或稱“外學”)學習,然後每三年參加“大比”,殿試合格者即爲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職。爲了普及道經的學習,又令道錄院選擇道經數十部,鏤板頒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詔規定: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後又規定“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通過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罷道學,以儒、道合而爲一,不必別置道學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