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揭祕:爲何滿漢大臣都喜歡自輕自賤?

揭祕:爲何滿漢大臣都喜歡自輕自賤?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清宮劇中,不管是文武大臣,還是侍衛太監都是一口一個“奴才”的叫着,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清朝的“奴才”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奴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之中,是我國北方,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常用詞彙,意爲無用之人,只配爲奴。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

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爲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后,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

清朝定鼎中原後,國家體制、官僚機構等大部分沿襲明朝舊制,稱謂上並沒有特殊要求,滿漢官員一律稱臣。清朝公文第一次出現“奴才”發生在康熙二十九年,山東巡撫佛倫的奏摺中:

“巡撫臣佛倫謹奏:聖主降旨:朕體安。欽此。奴才不勝欣忭……臣自幼荷蒙聖主養育之重恩,何敢少懷私念,而誆皇父。”

揭祕:爲何滿漢大臣都喜歡自輕自賤?

此後奴才又陸續出現在兩江總督傅拉塔、阿山,陝甘總督華顯,陝西巡撫鄂海等人的奏摺中。總結起來這些人都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都出身“上三旗”,雖然貴爲封疆大吏,但私下都是皇帝的家奴。

第二從小在宮中被撫養長大,均稱康熙爲“皇父”,如佛倫在奏摺中說的“奴才何人斯,萬歲主養育奴才”;傅拉塔曾寫到“幼年疊蒙聖主無垠奇恩”;阿山也曾謂“奴才一身,皆系皇上養育成人,實非他人可比”。

揭祕:爲何滿漢大臣都喜歡自輕自賤? 第2張

由此可見,大臣自稱“奴才”最初僅是養父與養子之間的感激之語,但卻因強調了君臣之間的特殊關係,所以在康熙五十年之後,除皇親國戚外,出身下五旗的滿族大臣也都自稱“奴才”,以表忠心。

雍正繼位後,他認爲滿語中的“奴才”是極爲卑賤的詞彙,所以在雍正元年頒佈禁令:“上以奴才既稱奴才,而大臣亦稱奴才,甚不合體,禁止之”。不過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雍正努力了幾次後不見效果也就默許了“奴才”的存在。

清朝在乾隆時期,皇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乾隆皇帝開始使用稱謂來控制羣臣,他多次下旨強調“臣”與“奴才”的區別:

“諭軍機大臣等。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由於“奴才”代表着與皇家非一般的關係,很多漢族大臣也渴望成爲奴才。爲此乾隆還花了很大力氣糾正漢臣自稱“奴才”的情況。到了嘉慶和道光時期,用錯“奴才”很有可能受到皇帝的嚴厲斥責,甚至是處罰。

不過太平天國之亂後,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爲首的一批漢臣崛起,漢人大臣競相爭做“奴才”的現象發生了扭轉。漢臣不再渴望成爲“奴才”,滿族大臣也開始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奴才”,如江蘇巡撫恩壽、湖廣總督端方等“屢次折件,均系稱臣,殊屬不合。著傳旨申飭”。

揭祕:爲何滿漢大臣都喜歡自輕自賤? 第3張

到了清末,南方革命黨爲了革命需要,在滿人專屬名詞“奴才”上大做文章。“奴才好,奴才樂,世有強者,我便服。三分刁七分媚”。“惟奴才最無用,惟奴才最無恥,惟奴才不可與義士並列”。

針對革命黨的諷刺與批評,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就下令“免去滿員稱奴才字樣,一律稱臣”。此後宣統皇帝也多次下旨“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著一體稱臣等因欽此”,但效果甚微。“奴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還是要靠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