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文化名家 > 康熙是怎麼稱讚汪琬的學識的?

康熙是怎麼稱讚汪琬的學識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汪琬的故事。

簡介

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鴻博,歷官編修、戶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堯峯詩文鈔》、《鈍翁前後類稿、續稿》。

汪琬生於明熹宗天啓四年正月十六(1624年3月5日),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初十(1691年1月8日),年六十七歲。生於世宦之家,曾參與復社事。汪琬性情急躁衝動,坦率直言,不能容人過錯,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無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進,惟嗜讀書問學,發明經義,精研史學,昌言樸學。

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後因病辭官歸家。康熙九年(1670年)辭官歸裏。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預修《明史》,在館六十餘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後乞病歸,晚年隱居太湖堯峯山,閉戶撰述,不問世事,學者稱“堯峯先生”。

文學成就

康熙是怎麼稱讚汪琬的學識的?

他的散文疏暢通達,主張才氣要歸於節制,以呼應開闔,操縱頓挫,避免散亂。

所謂“揚之慾其高,斂之慾其深”(《答陳靄公書二》)。他反對“以小說爲古文辭”,認爲“既非雅馴,則其歸也,亦流於俗學而已矣”(《跋王於一遺集》)。這種觀點,偏於正統。他的文風,一般論者認爲受歐陽修的影響,而近於南宋諸家。計東爲作《生壙志》,則以爲“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絕,似李習之(翱);簡潔有氣,似柳子厚(宗元)”。

康熙曾稱讚他:“嘗與近臣論本朝文學砥行之儒,首稱數先生。”(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代表作《陳處士墓表》、《堯峯山莊記》、《綺裏詩選序》、《江天一傳》、《書沈通明事》、《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詩,以清麗爲宗,成就及影響不如其文。著有《鈍翁類稿》62卷,《續稿》56卷。晚年自刪爲《堯峯文抄》50卷,包括詩10卷、文40卷。

小品紀遊

汪琬的小品紀遊文字自然流暢,長於描寫刻畫,寄託性情,不似經史之文質實樸重、醇雅氣盛,但又與之相貫通,摒除新奇纖佻、叫囂粗豪之習,形成了清約質樸的風格。《容安軒記》《讀書齋記》《計氏思子亭記》《堯峯山莊記》《姜氏藝圃記》傳誦一時,《姜氏藝圃記》一文對藝圃景物的描寫尤爲傳神。藝圃景物不算複雜,在汪琬筆下卻有令人“疲乎應接”之感。

文中不僅以清俊的文筆繪寫了藝圃的情韻,而且賦予了它脫塵不俗的品格。蘇州園林櫛比鱗立,而藝圃獨盛,客人四至,“高賢勝境交相爲重”,文末感慨道:“吳中園居相望,大抵塗飾土木,貯歌舞而誇財力之有餘。彼皆鹿鹿妄庸人之所尚耳!行且蕩爲冷風,化爲蔓草矣,何足道哉!何足道哉!”總體以觀,這類文字善發議論,獨具器識,清俊不俗,醇厚而靈,與經史之文在內容風格上是融爲一體的,與明遺民粗頭亂服之文、臺閣新貴清麗華美之文都有着明顯的差異。

汪琬本源六經,精思爲文,其辭質而贍,其義簡而明,醇雅有度。如上所述,他的經史散文與顧炎武頗多相近處,不僅代表着吳中散文的一大潮流,而且體現了清初散文嬗變的重要走向,以文人之文、學人之文區別二者,大抵是一種主觀的割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