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神話故事 > 后土信仰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后土信仰的發展史

后土信仰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后土信仰的發展史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后土在道教體系神話中被列爲四御/六御之一,后土信仰是如何發展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人們相信,該神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護神,還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爲根本的國家,且人類長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的思想束縛,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禮法。

對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質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當時古人並非是崇拜土地的實體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們感到土地廣大無邊、力無窮、孕育萬物、負載萬物,是賴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離不開。

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該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年都要舉行對該神的大型祭祀儀式,許多時候由皇帝親自主持。

至於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祭祀后土,《文獻通考》引孔穎達疏說:地神有兩個,每年有兩次祭祀。一個在夏至的日期在澤中方丘祭祀崑崙山之神;第二個夏正的日期在北郊祭祀神州.……又有人說:知道四方之山嶽的神是崑崙山的,按地統書《括地象》說:“地中央是崑崙”。又說:“它的東南方五千裏是神州”。

夏至之日祭地抵於澤中方丘的“方丘”到底在哪兒,遠古的傳說並不很明確,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後一種祭法,也就是夏至日,農曆七月的時候,用泰折之壇祭地抵於京城的北郊。

漢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載:“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這時的后土信仰畢竟是統一了。后土被視爲黃帝之佐,代表總樞中國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話人物。人們並以感謝土地負載萬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視其信仰爲主流。

后土信仰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后土信仰的發展史

漢朝是后土信仰進一步獲得尊崇的開始。在這朝代,它成爲了皇家祭祀的對象。

在那個時代,后土代表全國土地之形象是較爲突出的。

漢文帝

西漢文帝時,由國家統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

漢武帝

到漢武帝時,因爲汾陰一位名字叫錦的巫士,在瀕臨黃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寶鼎,上報給當時的河東太守,太守上書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驗。

而這時一汾陰籍的道士公孫澇洋正侍於皇帝左右,乘機上書說汾陰就是古地理書中的崑崙山東南之五千裏的神州,是中國的中心,而發現寶鼎的地方則是遠古祭地抵的“澤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

武帝深信其言,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迎鼎儀式,將發現寶鼎之處改爲寶鼎,次年改國號爲元鼎。隨後在汾陰脽上建后土祠,親自到此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祭地儀式。

史記·孝武本紀》: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祭,與羣臣議論說:“現在朕親自郊祭上帝,而不祭后土,這在禮上是不報答它的恩德。”

主管官員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論說:“祭天地的小牛,角要像蠶繭、栗子那樣的小。現在陛下親祭后土,后土應在澤中圓形的高地上建五個壇,每一個壇要用一頭小黃牛爲大牢進行祭祀,祭完後,祭品都埋掉,陪祭的人穿上黃色的衣服。”

於是天子駕車東行,依照寬舒等人議定的辦法,在汾陰高丘上立后土祠,皇帝親自望后土而拜,用祭上帝的禮儀。

《漢書·郊祀志》說:之後又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說:“現在上帝由朕親自來郊祀,但后土無人來祭祀,是禮所不能對應的。”有關官員就同太史令司馬談、祠官寬舒商議:“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繭如慄。現在陛下親自祭祀后土,后土應在大湖中的圓丘上建立五壇加以祭祀,每壇用一頭黃犢祭品。祭完後全埋在土中,跟隨祭祀的人員都穿黃衣。”

於是天子東到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人見汾陰旁有光芒如深紅色,皇上便在汾陰的小土山上建立后土祠,一如寬舒等人的建議。皇上親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禮一樣。

故而汾陰后土祠又稱漢武帝祠,但當代的萬榮后土廟已非漢時的廟宇,是宋金以後因黃河氾濫易地而建的,廟內現存有重槍歇山頂漢武樓,正殿,配殿,前後山門等建築。只是漢武帝時將遠古的“澤中方丘”改爲“澤中圓丘”,並分立五壇,主持祭祀儀式的官員着黃衣,用癱埋之禮將黃色的牲口奉獻給神靈。而後又在祭祀儀式中加人歌舞。

《漢書》:這年,已經消滅了南越,皇上的寵臣以美妙的音樂來進見。皇上很讚賞,下交公卿討論,說:“民間祭祀尚且有鼓舞音樂,現在郊祀卻沒有樂章,難道這樣合適嚒。”

公卿們說:“古時祭祀天地都有樂章,這樣才能以禮祭祀神靈。”又有人說:“泰帝使素女彈五十弦瑟,音調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來,所以破開她的瑟爲二十五絃。”

於是爲討伐南越的勝利而舉行賽祭,禱告祭祀泰一、后土,開始用樂舞,又增招歌童,製作二十五絃的瑟及箜篌瑟是從此開始的。

平帝

后土信仰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后土信仰的發展史 第2張

平帝元始5年,大司馬王莽奏言:“......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剛開始建造渭陽的五帝廟,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來配享。太陽冬至的時候祭祀泰一,夏至時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親自郊祀拜禮。後來新垣平被誅殺,皇上纔不再親自前去,而派有關官員去辦理事情。”。

後莽又奏言:“......建始元年,遷移甘泉的泰時、河東的後上到長安的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未有皇孫,又行甘泉、河東之祭。綏和二年,因最終未獲福佑,又行長安南北郊祭。”漢武帝專門建立后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后土崇拜從此成爲定製,歷代皇朝都列入祀典,歲時祭祀。

哀帝

最後一位祭后土於汾陰的漢代皇帝是哀帝。《漢書·哀帝本紀》說:......“皇帝孝順,稟承聖人業績,沒有懈怠,但久病不愈。早晚憂思,大概是繼承體制的君主不適合改造建作。令恢復甘泉的泰時、汾陰的后土祠到以前的樣子。”

因爲哀帝有病在身,不能親至汾陰,故派有司代爲祭祀。但三年後,哀帝還是不治而亡了。兩代皇帝爲祈求福佑而祀汾陰后土,終無靈顯出現,故後來的漢代帝王放棄了對汾陰后土的祭祀,將后土祭祀遷於京城北郊。

漢武帝后來的皇帝,包括魏、晉至宋、齊、樑、陳、隋的南北朝,后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須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條文都有一共同特點:當時並不能證明後土是何性別——祭后土常是以皇后配享卻又是事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