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詩詞名句 > 《橫波亭》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橫波亭》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橫波亭

元好問 〔金朝〕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丘。

疏星澹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

譯文

孤亭傲岸地聳立河邊,好似插在飛瀉的滾滾水流中;磅礴的氣勢直衝霄漢,壓倒了陳登的百尺高樓。

高亭連接的大海,浩浩茫茫,風波萬里;鎮守青口的豪傑,千年一遇,氣壯山丘。

天幕上星光疏朗,月色昏淡,正是那魚龍潛隱的夜晚;原野中老樹輕搖,清霜遍地,又到了鴻雁南飛的寒秋。

我手拄寶劍,引吭長歌,望天舉起了一杯清酒,浮雲遮蔽的西北遠空下,那正是我們淪陷的神州。

創作背景

《橫波亭》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據劉祁《歸潛志》稱:移剌粘合“爲將鎮靜,守邊不憂”,曾屢敗北進的宋軍。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元好問曾行走於移剌粘合幕中,對移剌粘合甚爲推崇,期間便寫下該詩篇。

賞析

該詩借歌詠橫波亭,熱烈地讚頌了移剌粘合守土安民的功績,希望移剌粘合爲國效勞,收復被蒙古軍侵佔的西北國土。全詩氣魄宏偉,格調高昂。

首聯緊扣正題,從橫波亭的雄峻落筆,描繪亭的高聳特立和非凡氣勢。“亭”前着一“孤”字,顯示其獨立不羣;“亭”後着“突兀”二字,以狀其高聳特出;再加“插飛流”三字,更着重突現這橫波亭凌空橫出的雄姿。河至海口,流速已是徐緩,詩人卻在“流”前加一“飛”字,這就使凌空飛架的橫波亭更有傲岸飛動之勢。“氣壓元龍百尺樓”,是對橫波亭豪雄氣勢的讚賞。陳登曾爲官徐州,所以詩人藉此典故與橫波亭比較,進一步襯托了橫波亭的高峻,而且賦予其志向曠遠,超凡脫俗的色彩。在這一聯中詩人巧用一“插”一“壓”,使語意分外挺健。“插”字在狀態中顯其奇崛,“壓”字在比照中顯其氣勢,真可謂一字千鈞,境界全出。

頷聯接寫橫波亭周圍環境之美。“萬里風濤接瀛海”承“孤亭”句,從空間的角度着筆,實寫橫波亭憑高臨遠,可望見“飛流”奔人海口,與驅挾萬里風濤的瀛海相接,寫得氣象壯闊,意境高遠;“千年豪傑壯山丘”接“氣壓”句,從時間的角度着筆,虛寫地處古徐州的橫波亭周圍山丘之壯美。山川環境陶冶着人的性格,人的傑出事蹟亦在豐富着山川環境的人文內涵。人因境勝,境因人勝,地靈人傑,互爲因果。千百年來,像陳登這樣的豪傑在這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出了不知有多少個,他們的豐功偉績、豪氣壯志,使這裏的山丘更爲壯麗。此二句從大處着筆,虛實相應,把地理勝概與人文精神糅合在“萬里”“千年”的時空結構中,營構成氣勢壯闊、豪氣激烈的雄渾意境。這兩句白描式的抒情,境界開闊,意氣高揚,顯示了青年詩人的豪情壯志。

頸聯轉寫蕭瑟秋景。“疏星澹月魚龍夜”寫虛靜寂寞之境。夜靜江平,魚龍潛藏,有靜中寓動之象。前加“疏星淡月”四字,又給詩境增加了悽迷空曠、寂寞難安的色彩。“老木清霜鴻雁秋”寫深秋的清曠之境。“木”前着一“老”字,從視覺的角度寫敗葉凋零,枝權禿兀的景象;“霜”前着一“清”字,從感覺的角度寫出白霜的寒氣凜冽。“鴻雁秋”三字,又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北雁南飛,哀聲陣陣的情景。詩人選取了三種典型意象,營構成悽清高曠的意境,它既由鴻雁南來的淒厲哀鳴引發出如今黃河以北大半河山慘遭蒙古鐵蹄蹂躪、廣大人民水深火熱的聯想,又以悽清高曠的情境爲末聯的登高望西北鋪開了廣泛的視野。這一聯寫得激越蒼涼,意象雄渾,象中之意,躍然欲出。

《橫波亭》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尾聯“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這是全詩的落腳點,詩人主旨盡在於此。味“倚劍”二字,其主人翁當指移剌粘合,地點仍是橫波亭。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之語,認爲“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詩人以“浮雲西北”象喻河朔半壁河山慘淡無光。詩人想像在這種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們登上橫波亭,悵望浮雲低壓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劍長歌的情態,對他們寄寓了同仇敵愾、收復失地的深切希望。這一聯沉鬱悲壯,憂國之情,溢於筆端。

金哀宗自中都(今北京市)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後,面對國勢日蹙、國土日縮的殘局,不思集中全力對付蒙古這一強敵,而是對南宋屢開邊釁,形成腹背受敵的困境。對此當時的有識之士深以爲忌。元好問在《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曾載楊雲翼力諫阻伐宋事,於此可見詩人對時局的見識。詩人的這種卓見遠慮早已成熟於胸,遇到切合點,便噴涌而出了,故而收到了沉雄高渾的藝術效果。

詩題中的正題與副題的關係,繼承了唐孟浩然《洞庭湖·贈張丞相》,朱慶餘《閨意·呈張水部》的體式,皆明言此而暗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詩即是明寫橫波亭,暗喻移剌粘合,以橫波亭的高峻特立,來讚譽移剌粘合的功高望重,在熱烈的讚譽中寄寓了詩人對移剌粘合收復故土的熱切希冀。

元好問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樑,被尊爲“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爲有名;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