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古文名著 > 水滸傳中征討梁山爲何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

水滸傳中征討梁山爲何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傳》中梁山的第三代領導人宋江爲人正直,同時又因仗義疏財、喜歡助人而被稱爲“及時雨”。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寫得很暢快,尤其是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顯示出了梁山不俗的戰鬥力,同時我們也能從章回目錄中看出漢字的玄妙:兩贏童貫是梁山勝利,三敗高俅還是梁山勝利,贏與敗居然成了同義詞。

梁山一百單八將,真正有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的,幾乎沒有,馬軍五虎將之首大刀關勝上梁山前只是一個浦東巡檢,豹子頭林沖一直在禁軍中當槍棒教頭,大相國寺偷菜潑皮對他的稱呼是“林武師”而不是“林將軍”。

水滸傳中征討梁山爲何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

梁山軍除了少數戰敗投降的軍官,剩下的就是從未經過正規戰的山賊水匪和土豪劣紳,另外就是一些縣衙都頭和獨腳大盜、黑店老闆,這些人烏合起來居然能把太尉高俅和樞密使童貫打得潰不成軍,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中藏着貓膩——細看高俅童貫帶領的部隊,我們忽然覺得宋徽宗趙佶除了寫字畫畫,在治國用人上也很狡猾,童貫高俅征討梁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人頭不要錢一樣往水泊梁山送,其中確實大有玄機

當然,這玄機說起來可能也並不玄妙,蔡京只用四個字就給出了答案:以盜治盜!

其實睿智的讀者諸君早就發現了問題:爲什麼征討梁山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宋朝軍隊分禁軍廂軍兩種,禁軍不動,廂軍送死,趙佶和蔡京高俅童貫是咋想的?宋江只殺地方部隊卻禮遇禁軍將領,是不是跟朝廷早有默契?下面的兩張圖,朝廷和梁山雙方軍隊的旗幟,都是一個大大的“宋”字,這個“宋”指代的是宋朝還是宋江,估計只有當事人才清楚了。

汝寧郡都統制呼延灼征討梁山,除了本郡人馬,還饒上了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三路軍馬計有五千,連步軍數及一萬。”

聽說這三人麾下有一萬兵馬,太尉高俅獅子大開口:“你三人親自回州,揀選精銳馬軍三千,步軍五千,約會啓程,收剿梁山泊。”

呼延灼出征,朝廷只給裝備不出人,最後三路兵馬被梁山殺得只剩下呼延灼一個光桿司令,而朝廷禁軍因爲沒有一人前往,所以半點兵員損失都沒有,朝廷用“三千副鐵甲,五千副熟皮馬甲,三千頂銅鐵頭盔,二千根長槍,一千把袞刀,三千匹戰馬”,換來了三個州郡地方部隊全軍覆沒,這買賣也不虧。

水滸傳中征討梁山爲何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 第2張

“屈在下僚”的浦東巡檢關勝手下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戰力,但是趙佶也有辦法不動自己的老本兒:“調撥山東、河北精銳軍兵一萬五千”交給關勝宣贊郝思文,至於兵器鎧甲,也讓他們自己帶,朝廷只負責供應糧草。

看來趙佶和蔡京都吸取了呼延灼叛逃的經驗教訓,再也不拿朝廷的裝備去填無底洞了。

山西人關勝帶着山東河北部隊去打梁山,那可真是兵不知將將不識兵,最後關勝一敗塗地,自己也只好上了梁山去當照貓畫虎畫虎類犬的馬軍五虎將去了。

呼延灼和關勝兩次征討梁山失敗,總數兩萬三千的五支地方部隊被梁山軍全殲,而朝廷禁軍毫髮無傷,趙佶估計夢裏都會偷笑——老祖宗定下的“強幹弱枝”之法,在我這一代算是做到了極致。

邊軍和地方部隊一直是趙宋朝廷心中的一根刺,只拔除了五根,肯定是還不夠舒服,於是樞密使童貫親自出馬了,這次他使出了大手筆:“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就差本處兵馬都監統率。”

因爲是樞密使親自出徵,所以童貫還帶了兩萬禁軍和兩員大將:“又於京師御林軍內選點二萬,守護中軍。御營中選到左羽、右翼良將二員爲中軍,那二人是御前飛龍大將酆美、御前飛虎大將畢勝。”

這些御林軍是不參與衝鋒陷陣的,他們就是童貫的兩萬小保鏢被兩個大保鏢,衝在前面當炮灰的,當然是從地方調來的八個兵馬都監。

這八個兵馬都監,分別是睢州兵馬都監段鵬舉、鄭州兵馬都監陳翥、陳州兵馬都監吳秉彝、唐州兵馬都監韓天麟、許州兵馬都監李明、鄧州兵馬都監王義、洳州兵馬都監馬萬里、嵩州兵馬都監周信,結果大戰之後,馬萬里被林沖一矛搠死、王義被索超一斧砍死、韓天麟被董平一槍刺死、吳秉彝和李明分別被史進和楊志斬殺、 周信被龔旺和丁得孫鋼叉戳穿咽喉、段鵬舉死於李逵板斧之下、陳翥被秦明用狼牙棒連盔帶頂打得粉碎——八個都監一個不剩地被梁山收拾乾淨了。

八個都監、八萬廂軍,一戰之下全部報銷,而童貫帶來的兩萬禁軍和兩員大將,卻損失很小:童貫帶着御前飛虎大將畢勝以及中軍人馬直接跑回了京城,他們總共帶回了四萬敗兵,其中有一半,就是那遠離火線的兩萬御林軍。

水滸傳中征討梁山爲何一直是以地方部隊爲主? 第3張

就連那個被活捉的御前飛龍大將酆美,也在梁山收到了熱情招待並釋放了:“宋江自解其縛,請入堂內上坐,親自捧杯陪話,奉酒壓驚。留酆美住了兩日,備辦鞍馬,送下山去。”

看到這裏,我們不能不懷疑朝廷跟宋江有默契,甚至可能給了宋江密令:“禁軍將領,你千萬不要傷害;地方軍將,你儘管放心殺戮。咱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強幹弱枝,你殺的越多,朝廷隱患就越小。”

不管是默契還是密令,反正宋江跟朝廷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好像童貫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樑山之手,除掉那八個有一萬兵馬的各州都監。

蔡京制定的以盜治盜方略,在高俅帶領十個節度使征討梁山的時候,得到了更完美的體現:“原來這十路軍馬,都是曾經訓練精兵,更兼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在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直做到許大官職,都是精銳勇猛之人。”

這十個綠林好漢出身的節度使果然不同凡響,他們在跟梁山好漢的對決中,居然只折了一個荊忠,其餘的被梁山活捉之後釋放,但是他們所帶領的本部人馬,卻已經被全殲,這些倖存的原綠林好漢,節度使的管帽肯定是要丟了。

盤點一下朝廷與梁山軍的四次戰役,二十三支地方部隊被殲滅,禁軍可能只擦破了一點油皮,根本就沒傷到肌肉,趙佶蔡京高俅果然大大地狡猾,他們這“以盜治盜”之術,果然已經修煉得爐火純青——有很多讀者懷疑宋江是朝廷派往梁山的臥底,看了這四次戰役,筆者也覺得這事兒確實不太正常:宋江爲啥只殺地方部隊而不動禁軍將領?他帶領梁山軍屢戰屢勝,按照書中描述,梁山軍勢不可擋,就是殺進京城推翻龍椅也不是不可能,宋江爲什麼還是一門心思要招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