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傳統文化 > 壯族飲食 壯族節慶禮儀飲食習俗簡介

壯族飲食 壯族節慶禮儀飲食習俗簡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竈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竈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几淨,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糉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爲,沒有雞不算過年。

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裏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餈粑、糉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纔算結束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爲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

壯族飲食 壯族節慶禮儀飲食習俗簡介

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糉、重陽吃粑等等。

壯族飲食 壯族節慶禮儀飲食習俗簡介 第2張

壯族的糉子分爲包米糉(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糉(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

“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緻,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爲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爲“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着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週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

壯族飲食 壯族節慶禮儀飲食習俗簡介 第3張

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

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爲收存,用乾淨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爲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裏,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爲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