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傳統文化 >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仲淹,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他寫下的《岳陽樓記》流傳了近千年的時間,至今依舊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古人的文章之一。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感情非常鮮明,也讓人非常的震撼,能夠流傳千年,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不過,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的是,范仲淹所在的家族,是一個歷經了800年依舊興盛不衰的家族,而且他的家族出過80個狀元和400個進士,這是其他的大家族也沒有辦法相比的,爲什麼范仲淹的家族可以這樣興盛呢?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最近央視BOYS合體,在《經典詠流傳》上合唱了《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寫的,人們一提到范仲淹,人們總能想到那句傳誦古今、迴響無窮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公,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范仲淹一直是以光照千秋的正面形象存在,幾乎沒有負面評價。同爲宋朝人的王安石稱讚范仲淹爲“一世之師”,《宋史》評價范仲淹爲“一代名世之臣”。

那麼范仲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身上到底有什麼特質,值得人們如此高的評價?而他身上的特質對於現代人又有什麼幫助呢?

趁着假期我翻閱了范仲淹的相關資料,再結合自我的理解,總結出三點內容。

1.態度,“先憂後樂”的精神是一種樂觀的悲觀主義

我們先要了解一下范仲淹寫這篇《岳陽樓記》的背景和目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個:勸人。

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後,覺得自己才華無法得到施展,心中的抱負難以實現,內心受到極大的打擊,而范仲淹對滕子京也很上心但一直找不到機會開導他,而這個時候滕子京正好寄來了《求記書》,范仲淹靈機一動,藉助《岳陽樓記》含蓄地表達規勸之意,告訴好友不要深陷在個人進退上,應不失其利,建功立業。

通過對洞庭之景從陰晴兩個角度描寫,告訴滕子京人生的變化如同這美景,有起有浮,有悲有喜,要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第2張

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一種什麼態度呢?

常理來講,我們把人分爲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樂觀主義就是不管一件事是好還是壞都看到好的一面,而悲觀主義相反,看所有的事情壞的多於好的一面。這兩種態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樂觀主義如果樂觀過頭就會變得盲目,而悲觀主義過於悲觀就變得很喪。

那對於現代人而言, 看待事物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也就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它是指:在你做某件事之前,先去想這件事最糟糕的結局,如果你能承受那個最糟糕的結果,那就放手去做。在此過程中,你要積極去面對,拼盡全力就可以了。

韓雪就是典型的“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她第一次擔任製片人時,她嘗試着用“4K分辨率”來做一部電視劇,如果失敗的話,她進演藝圈十幾年的存款都會搭進去,這個結果韓雪可以承受,所以她放手一搏。最後,她成功了,這就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力量。

范仲淹做人做事的態度也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對國家的未來憂心忡忡,但不會自暴自棄,也不會只靠詩詞抒發自己才華得不到施展憋屈之情,而是一邊抱着擔憂,但另一邊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一邊絕望,一邊積極,左手帶着夢想,右手隨時療傷。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第3張

2.家風,是一個人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范仲淹不是富二代,他就是一個貧民,兩歲喪父,因生活所迫,母親謝氏改嫁朱文翰,生母謝氏一生勤勞質樸,她一直教育范仲淹做一個有孝心、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繼父朱文翰性格忠厚,生活簡樸,爲官清廉,范仲淹一生都以朱文翰爲榜樣。

長大後,范仲淹也成家立業,但因爲自己長期在外爲官,政務工作繁忙,他採用家書和書信的方式教育孩子,這些家書內容都是范仲淹對自己的政治、治家、治道、做人的歸納和總結。

范仲淹非常注重“以身作則”的原則,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受到養父的影響,讓他明白父母要做到身正行端,才能給子女做到一個引導與榜樣,潛移默化影響他們。

范仲淹對自己的四個兒子寄託厚望,但不是像古代一些父親專斷地替子女決定人生方向,而是結合各自的特點和性格,做適合他們的事情。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擔任開封知府期間,派兒子範純仁回到蘇州運輸五百斛小麥,範純仁在運輸期間偶遇家遭不幸的海州通判石曼卿,範純仁就將所有小麥送給他。回到家後,他把這件事情告訴范仲淹,范仲淹問他爲什麼不把麥舟也一起送了,範純仁說已經送了。范仲淹稱讚兒子做得好,告訴孩子做人的本分是扶危濟困,幫助有需要的人。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第4張

正是范仲淹對四個兒子細心教育,四個兒子都培養得很好,範純仁成爲北宋宰相,一代名臣。

成長註定與離家相伴,但家風和家教能陪伴人一生。

高曉鬆的母親是張克羣,她教育孩子的準則就是:做孩子的榜樣。

高曉鬆在《魚羊野史》中提到:家裏有好多書,就連走廊上也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讀書筆記就寫在卡片上,那個時候家裏到處堆滿了卡片常常隨手撿起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讀書如同吃飯一樣。

正是因爲高曉鬆的家裏充滿了書香氣,高曉鬆也自然喜歡讀書。張克羣說:“一個家庭的爸爸媽媽都在搓麻將,指望小孩看書,那不可能。我們家裏要不就看書,要不就聽音樂,所以孩子也是。”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於一個人而言,如同土壤需要水一樣,它即是一個人生活空間的保障,又是一個人活動的平臺,不同環境下對人的思想產生不同影響。

而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價值觀有非常深刻的影響。

你是什麼樣的人,看你的家庭就知道了。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第5張

3.靠譜,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毛澤東談到中國古代史時,他說自己最佩服兩個人,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對范仲淹的評價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首先范仲淹自身是一個靠譜之人,他很重視個人修養,從自我完善角度出發,修煉自己。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直諫被貶到饒州,但他並沒有抱怨,而是作了《靈鳥賦》,表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無所畏懼態度。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回到徙知蘇州,回到故鄉。蘇州有范仲淹先人故居,范仲淹對其重新修繕,名西齋爲“歲寒堂”,名堂前兩顆松樹爲“君子樹”,名鬆旁小閣爲“松風閣”,作《歲寒堂三題》詩,其中第二首《君子樹》:

二鬆何年植,清風未嘗息。

天矯向庭戶,雙龍思霹靂。

豈無桃李姿,賤彼非正色。

豈無蘭菊芳,貴此有清德。

萬木怨搖落,獨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歲寒惜。

有聲苦江河,有心若金璧。

雅爲君子材,對之每前席。

或當應自然,化爲補天石。

范仲淹以松樹來寫自身品格和志向。回看范仲淹的一生,27歲進士及第,64歲去世,仕途經歷了37年,期間,無論是在朝爲官還是外放任職,還是西北守邊,始終耿介正直,敢作敢爲。

范仲淹的家族爲什麼能興盛800年?範家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第6張

但一個優秀的人,不僅自己厲害,還能帶動他人。范仲淹就有這樣的本事,他做人做官的準則對北宋大士夫有很深的影響,甚至影響了北宋士大夫的命運。

我們對於宋代的第一印象是重武輕文,有一段時間確實如此。當時朝堂上武人爲非作歹,不顧國家法紀,勢力惡性日趨膨脹,這些武人缺乏文化教養,宋太祖曾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百餘,分知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代皇帝對文人寄託了希望,對讀書人的崇尚,對武人的防範,給宋代大士夫營造新的生存環境。

那范仲淹對當時宋代有什麼影響呢?這就回到了開篇《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名句了,范仲淹用一生的實踐和追求歸納爲“先憂後樂”的原則,這也標誌着宋代大士夫精神面貌最終的形成。

歐陽修受范仲淹影響最爲突出,在仕途中,歐陽修與范仲淹共榮辱,是堅定的同道,歐陽修曾多次上書朝廷推薦范仲淹。

他得知范仲淹移知蘇州,寫信給范仲淹說:“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則雖有東南之樂,豈能爲有憂天下之心者樂哉。”

歐陽修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但是無論是在朝還是貶官外邑,歐陽修始終以朝廷、百姓憂樂爲己之憂樂。

一個人走得穩,但一羣人走得更快。如果只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但是如果有一羣人,就有機會改變。

范仲淹的厲害在於,他用一生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生態度,並將這個人生態度傳遞給自己的兒子還有北宋千千萬萬的大士夫。

態度,是一個家族不敗的基因;

家風,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源泉;

靠譜,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