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山海關大戰各方兵力對比,李自成究竟輸在了哪裏?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領袖、大順政權的創建者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按照常規走向,此時應當是大順更替大明,完成一次王朝的新舊更替。然而這一次,歷史卻出現了新的拐點。四月初,大順軍攻克北京的消息傳到遼東的滿清那邊,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即決定趁大順軍立足未穩,迅速出兵南下,逐鹿中原。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李自成入住京師後,馬上就派人到山海關去招降明朝的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山海關總兵高第。吳三桂等人認爲天下大勢已定,況且李自成開出“許以父子封侯”的條件也算優厚,因此決定接受招降。隨後,吳三桂便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見新主。

三月二十六左右,吳三桂率部行至河北玉田縣時卻突然改變主意,帶着軍隊急速奔回山海關,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了李自成派到山海關接管防務的唐通(原明朝密雲總兵,李自成攻克居庸關後投降)。唐通兵力遠不及吳三桂,再加上猝不及防,很快便落敗,帶着殘部退到離山海關不遠的一片石。吳三桂則重新佔據了山海關。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第2張

山海關位於清、順兩大勢力之間,吳三桂殺回山海關,顯然就是與大順政權決裂,因此擺着他面前就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擇:投降滿清。

滿清這邊原本是打算繞開山海關,由薊州、密雲一帶破邊牆進入關內。四月十五日,當清軍行至翁時卻意外收到了吳三桂的求援書信,多爾袞當即決定改變路線,向山海關挺近。

另一邊,當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叛變的消息後,立即又派出使者前去安撫。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打算一條道上走到黑了,因此安撫無效。最終李自成決定出兵平叛。

當時李自成帶去山海關的兵力約爲十萬,這支軍隊隨李自成南征北戰多年,是大順軍中的絕對精銳。吳三桂在山海關的兵力約有五萬,但考慮到明末軍中家丁制度盛行,真正能堪一戰的只有少數家丁部隊。所以大順軍相較吳軍還是具有很大優勢。可是,多爾袞所率的清軍約有八萬人,而且毋庸置疑的是,清軍戰鬥力要明顯高於大順軍和吳軍。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關大戰正式打響。經過一晝夜激戰,大順軍取得了優勢。吳三桂見情況危急,親自跑到離關城僅二里地的威遠臺,向駐營在此觀戰的清軍求救。多爾袞見大順軍與吳軍都已打得疲憊不堪,遂下令讓清軍全面出擊。清軍本身就戰鬥力強悍,再加上以逸待勞,佔盡了優勢。因此當清軍殺入戰場後,大順軍雖然經過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被擊潰了。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第3張

山海關大戰最終以清吳聯軍獲勝告終,那麼問題來了,李自成究竟輸在了哪裏呢?從直接結果來看,大順軍以十萬對抗十三萬,顯然是輸在兵力不足。但造成兵力不足的原因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當時大順政權在各地的總兵力在百萬以上,可李自成卻只帶了十多萬人東征北京,進佔山西、畿輔、山東以後,兵力又進一步分散。其餘的大批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例如,李自成在湖廣荊襄地區部署了以大將白旺爲首的七萬兵馬,後又派綿侯袁宗第率五大主力之一的後營前去支援。直到大順軍在山海關潰敗時,袁宗第和白旺的軍隊仍滯留在河南與湖廣。也就是說,李自成的只看到了推翻明朝近在眼前,所以分兵全國,急於平定天下。但他卻沒看到盤踞在關外的滿清纔是真正對手。換言之,如果李自成帶去山海關的軍隊不是十萬而是二十萬,那麼山海關大戰鹿死誰手就說不準了。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第4張

除了戰略眼光的侷限外,李自成在招降吳三桂問題上也存在大問題。吳三桂一開始確實是打算向大順政權投降的,他於三月二十二日在軍隊駐地永平府張貼的安民告示中寫道:“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隨後便帶着兵馬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任命。可當吳三桂率部行至離北京不遠的河北玉田縣時卻突然反悔。

關於吳三桂態度驟變的原因有好幾種說法,流傳最廣的當屬說他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政權“二把手”劉宗敏強佔了,所以“衝冠一怒爲紅顏”。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時吳三桂在北京的家屬有三十多人,其中包括了他的父親吳襄。吳三桂是一名閱歷豐富的政治人物,又不是一二十歲的愣頭青,怎麼可能爲一個小妾而至全家安危於不顧呢?

山海關雙方實力怎麼樣 李自成爲什麼會輸 第5張

事實上,造成吳三桂臨時叛變的主要原因跟大順軍在京師的追贓索餉有很大關係。李自成的大順軍在打江山的過程中一直堅持“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政策。可闖王不納糧,那他的軍隊吃什麼呢?答案便是吃大戶。李自成的軍隊每攻下一個州縣,便要將該州縣的官紳、地主、富戶的財產全部沒收,用作軍資。在起義階段,此種做法倒是沒什麼不妥,畢竟官紳、地主這些人跟李自成是階級敵人。可當李自成攻下北京後,他本該重建一套新的秩序,因爲無論官紳、地主,還是平民百姓,理論上都將成爲他的子民。但李自成的軍隊在北京依然用追贓助餉那一套,搞得北京官紳們人人自危。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當吳三桂帶着軍隊抵達河北玉田縣時,他收到了來自北京的消息,有說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的人抓去追贓助餉的,有說吳家被李自成的人抄家的。雖然各種說法不一,但這些消息給原本心中就忐忑不安的吳三桂帶去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結合了這些信息,吳三桂認爲自己去北京將是羊入虎口,於是才拋下全家安危不顧,帶着軍隊重返山海關,並投降了滿清。事實上,李自成的人在北京追贓助餉是真,但並沒有追到吳家人的身上。不過這些後知後覺的消息對於已經叛變的吳三桂來說已經完全不重要了。總之還是李自成思想工作沒有做到位,以至於讓吳三桂產生了嚴重誤判。

假如當時吳三桂沒有叛變。大順軍在對抗滿清時起碼不會面臨以少對多,以疲兵對精兵等問題。那麼即便雙方戰鬥力存在差距,但也不至於會出現後來那種一敗塗地的局面。

參考文獻:《明史》、《南明史》、《平寇志》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