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宜陽之戰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哪些相關軼事典故?

宜陽之戰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哪些相關軼事典故?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宜陽之戰,是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秦國名將甘茂率軍在韓國的國中重鎮宜陽一帶同韓國軍隊發生的戰爭。韓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宜陽,此戰共斬首韓軍6萬。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軍的這場攻堅戰進展的並不順利。戰事經歷五月,未能奏效,損兵折將,士氣大受影響。主將甘茂一度信心動搖想半途而廢。但自身客居秦國爲相,在國內受樗裏疾、公孫郝攻擊,在國外與韓相公仲倗結怨,只能背水一戰。最後甘茂將個人錢財全部用於公賞裏,重賞之下,一鼓作氣,終於拔掉宜陽。此戰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宜陽之戰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哪些相關軼事典故?

影響

秦取宜陽,韓國斷爲三,國力大衰。對山東各國而言,宜陽其實也是門戶。秦得此城,可以挾二週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併戰爭。秦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爲東擴的橋頭堡。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軼聞故事

息壤之盟

秦武王思張儀之言,謂樗裏疾道:“寡人生於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遊鞏、洛之間,雖死無恨。”樗裏疾道:“王之伐韓,欲取宜陽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陽路遠而險,勞師費財,魏趙必出兵助韓,因此,此事斷然不可。”秦武王復問於甘茂,甘茂道:“請讓我出使大梁,約魏相助。”武王大悅,使甘茂出使魏國,魏王許諾助秦。

宜陽之戰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有哪些相關軼事典故? 第2張

甘茂與樗裏疾素來不和,恐樗裏疾從中阻撓,先遣副使向壽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滯留於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陽爲縣名,其實是個郡。攻伐宜陽,山高路遠,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過去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他殺了人,先後有三個人告訴曾參之母其子殺人,最後曾母不得不信,逾牆走匿。我沒有曾參之賢,大王對我的信任沒有曾母對曾參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軍攻宜陽,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詆譭我,大王也必然對我生疑。”武王道:“寡人不聽人言,請與你結盟。”於是,君臣歃血爲盟,藏誓書於息壤,遂發兵五萬,使甘茂爲大將,向壽副之。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韓國中後期領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源、焦作)、新鄭,宜陽是聯結三地的樞紐。宜陽也是二週的門戶,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爲秦東進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說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故韓國在宜陽佈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右丞相樗裏疾進言於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武王召甘茂班師。甘茂乃作書一封,使人送達武王,武王啓函視之,書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韓王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救宜陽。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大破公叔嬰於宜陽城下,然後,乘勝攻佔宜陽,斬殺韓兵六萬,降者無數。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