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如何評價宋遼歧溝關之戰?歧溝關之戰對宋遼雙方有哪些影響?

如何評價宋遼歧溝關之戰?歧溝關之戰對宋遼雙方有哪些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歧溝關之戰是宋朝自高梁河之戰後爲收復幽雲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是宋朝第二次主動進攻,此次進攻規模之大,是以往數戰無法比擬的,可以看作是宋遼雙方的一次總決戰。宋方的目標就是收復幽雲十六州,及早爲契丹所據的遼西營、平二州。但是儘管宋朝再一次鉚足了勁,其最終結果卻更甚於高梁河之敗,基本上是血本無歸,不但沒有恢復一寸土地,還耗費了大量物資,損失了大批有生戰鬥力,折了一個良將,並再次重重地丟了一把臉。分析起來,宋朝這次的慘敗實際上是合情合理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評價宋遼歧溝關之戰?歧溝關之戰對宋遼雙方有哪些影響?

宋方的戰略意圖很清楚,以曹彬、米信兩路(實際上是一路)爲主力,在離幽州最近的地段出兵,持重緩行,吸引契丹主力,給山後方面的田重進、潘美作掩護,創造機會,待田重進、潘美奪取山後之地後,三路合力取幽薊。平心而論,這個戰略思想還是很完美的。因爲契丹軍在幽雲地區駐軍的部署以南京析津府(幽州)爲中心,並以此中心向其它防地輻射,而西京大同府(雲州)是山後地區的中心,但重要性比起南京要差很多。

宋遼開戰後宋軍未費多大力氣就能輕取雲州,由此可見一斑。所以針對契丹以燕京爲軸心的戰略防禦態勢,宋軍採取了左翼迴旋,分進合擊的外線進攻態勢,以己方主力吸引敵方主力,以己方側翼作爲戰爭初期的主要突破力量,待側翼力量達成初期目標之後,再與主力會合,來達成最終目標。

乍一看,這種戰略構想似乎很高明,甚至無懈可擊,然而細分析起來漏洞就出現了。既然是分進合擊,最重要的就是計劃詳細周密、戰時協同配合,而宋方這兩點都沒能做到。其戰前計劃很籠統,只說西師盡略山後之地後與主力合力取幽州,但是西師什麼時候能夠達成初期目標是個未知數,又沒有規定師期,如何能與東路作好配合?

當然,計劃沒有變化快,趙光義或許是接受了遙控指揮的教訓,並沒有在細節上過多要求其將領,但是在三路大軍相去百里的條件下,各自情況無法保證及時得知,各路軍隊幾乎就等同於完全沒有配合而各自爲戰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要說側翼與主力的配合談不上,就是潘美、田重進兩支側翼部隊也一直沒有按事先部署會合,最終被斜軫擊破。

如何評價宋遼歧溝關之戰?歧溝關之戰對宋遼雙方有哪些影響? 第2張

相比之下,契丹方面的防禦及反攻戰略比較得當。在宋朝突然進攻的情況下,契丹首先是戰略收縮,以燕京爲防禦軸心,對山後諸州的失陷暫時不理,對宋軍曹彬主力採取的不是硬碰硬的死磕,而是堅守要地,尋機襲擾,目的使宋軍疲殆,好爲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之後,契丹全力馳援,主要方向還是在燕京地區,同時以一部赴援山後,主次分明。

等到宋軍曹彬部糧盡而退時,契丹的援軍也基本上也到位了,待曹彬再來即與之決戰時,以新銳克疲老,曹彬部大敗後,契丹軍隊並不盲目擴大戰果,而是還軍燕京並增援山後,以圖各個擊破,因爲在山後方面的威脅還沒有消除的情況下,便以主力貿然南下是比較冒險的。山後方面斜軫趁宋軍主動奉命撤退,抓住時機進行反擊,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戰果。

可以說,歧溝關之戰契丹方面的表現爲中國戰爭史上的內線防禦又增加了一個經典戰例;而宋方在歧溝關的失敗同樣成爲了中國戰爭史上外線進攻和分進合擊的反面教材。

宋軍戰術上的失誤也非常明顯,尤其是曹彬一路,後勤補給都沒有保障,竟然被契丹輕易截斷了糧道。糧盡而退,又被宋太宗一詔擋回,退而復進。聽說蕭太后大軍已到,又掉頭而退,終爲休哥所乘。兵家有句話:“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用在這裏是再恰當不過了。休哥的遲滯戰術是相當成功的,在宋軍勢不可擋時能夠遏止其進程,又將之逼退,這是契丹取勝的關鍵。

狼牙村、陳家谷之戰,宋軍的任務只是掩護邊民撤退,而王侁卻大言不慚非要與契丹過過招,最不可思議的是主將潘美竟然也默許此議,卻讓楊業陪上了性命。楊業在戰前的建議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穩妥之舉,成功的可能性顯然要大出許多,然而沒有得到一個人的贊同,殊爲可悲。

宋方的用將問題也是失誤頗多。曹彬這個人就不適合用來作一路主帥,更別說是主力軍的主帥了。熟悉曹彬的人都知道,此人在太祖時期的統一戰爭中曾兩次出現。一次是伐蜀時作爲東路劉廷讓部的都監,最大的功勞就是維持軍紀,不使濫殺。另一次是伐南唐之戰,曹彬作爲主帥。宋太祖怕他無法約束衆將,特授匣劍一柄,當着衆將的面委以生殺大權,先把潘美等人嚇了個半死,才放心地讓他統軍出征,看重的無非是他重視軍紀、不濫殺的優點,以達到收服江南人心的目的。

而在包圍金陵將要攻城時,他還要靠裝病來勸說部下將領不要濫殺,可見此人是個儒將,不具威嚴,沒有作爲大將的那種霸氣,很多時候無法管束自己的部下。歧溝關之戰時,諸將欲與西師爭功,曹彬作爲主帥無法平息衆議,直接導致了三軍人心不齊。歧溝關被契丹軍包圍時,又與米信棄軍而逃,頗失爲將之道。相比之下,曹彬部下的李繼隆、李繼宣等人在此戰中表現上佳,有大將之風。

田重進是個新人,之前沒有被委以方面之任,他所領的一路軍雖然可以說保持不敗,卻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其都監袁繼忠在飛狐之戰中表現算是合格。荊嗣作爲一員猛將,在此戰中功勞甚大。

如何評價宋遼歧溝關之戰?歧溝關之戰對宋遼雙方有哪些影響? 第3張

此人曾在從徵太原時,靠勇猛果敢擊敗過驍將楊業,在幾次與北漢的戰鬥中都有他往來衝殺的身影,以勇猛著稱。在飛狐城北的戰鬥中,他以一員偏將,卻成了該戰役的主角,也可以看出此人並不是簡單的一勇之夫,而是能夠根據戰場形勢隨即應變的將才。

潘美作爲西路軍主帥,按其以往戰績與表現,應該說是能夠勝任的,從此人在統一戰爭中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琮。伐南漢之戰,虛實並用,聲東擊西,多次以少勝多,戰勝攻取如行雲流水,可見其指揮藝術;伐南唐之戰,師次秦淮河,舟楫未具,麾衆涉水,大破南唐兵,又可見其勇猛果敢。

然而,在契丹軍反攻的蔚州之戰中,潘美爲斜軫所破,固然是由於宋軍東師已敗,西師奉詔撤回,軍無戰心,無法抗拒斜軫之新銳之故。但是陳家谷之戰前竟被王侁慫恿,置楊業於死地,又無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動,撤離谷口。楊業兵敗又不救援,這種表現讓人不可思議。或許是王侁有都監這一層身份,潘美也是着實惹不起,只能唯唯諾諾,作了一次毫無主見的主帥,也從此成就了千古罵名,成了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永遠的反面角色,背上了本來不屬於自己的黑鍋。

意義及影響

歧溝關之戰可以說是宋、遼二十五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主動進攻的宋朝的慘敗基本上宣告了宋朝對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努力的徹底失敗。從此之後,宋朝一百多年內再也沒有主動進攻過契丹(直到公元1120年宋爲兌現與金的“海上之盟”,才又一次主動與遼開釁),戰略上完全處於守勢,並且是極其被動的守勢。

宋朝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太宗趙炅也由此不敢再言兵,並告戒邊將不要妄生邊事,並從此在國防上只專注於構築河北三道防線,又疏浚河道、種植林木,想盡各種辦法來阻止契丹鐵騎的南下,而不再有銳意反擊之舉。歧溝關之戰直接導致了宋朝在與契丹對峙中軍事上的劣勢,並使宋人再次產生了畏懼遼人的心理。契丹此戰的勝利,不僅打出了國威,殲滅了宋軍的有生力量,贏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並牢牢地掌握了宋遼戰爭的主動權,且爲日後與宋媾和增加了外交砝碼。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