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淝水之戰的詳細戰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383年的淝水邊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此次大戰東晉在極度劣勢的情況之下不可思議地擊敗了強大的前秦,並趁此機會擴地千里,將東晉的邊境線推進到了黃河已北,也因爲此戰的勝利爲之後的東晉贏得了四十餘年的太平日子;而反觀前秦這邊,本該是呈碾壓狀態的前秦竟輸的一發不可收拾,符堅在此戰不久後被殺,龐大的前秦瞬間分崩離析,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在世人看來這簡直是難以置信的。

或許很多人認爲此時的前秦內部矛盾重重,這時候伐晉確實是不明智的。前秦此時是矛盾重重,可當年西晉伐吳不也是矛盾重重,比之前秦也是有諸多不安定因素,然而西晉卻成功了,苻堅最終則是“身死國滅”,那麼前秦爲何會有如此慘敗呢?今天我們來聊聊“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淝水之戰前的形勢,前秦重兵壓境,東晉困難重重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發起了統一天下的軍事行動,爲此發出了大規模的徵兵令,一時間整個前秦湊集出了87萬人(雖然筆者感覺這兵力有點水分),苻堅就在這一片反對聲之中發起了其有生之年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雖然朝野皆是反對之聲,就如同當年的西晉一般,可苻堅在此時恰恰就認爲“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我們從其軍事行動上來看,他的滅晉方針也是承襲當年西晉滅吳的路子:

以姚萇爲龍驤將軍,都督益、樑二州軍事,對抗桓衝的荊州兵。

裴元略的七萬水軍沿着巴蜀順江而下從荊州側翼對其構成威脅。

江淮方面以符融爲主將,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對抗東晉的北府軍。

涼州等地的援兵源源不斷地奔赴淝水戰場、

彼時的東晉可不知道他們還有“歷史光環”,對於當時的東晉來說面對前秦的重兵壓境,他們可謂是困難重重: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第2張

懸殊太大,無法正面擊潰敵人

淝水之戰可以分爲兩個戰場:一個是桓氏家族苦心經營的荊州戰場,另一個則就是謝玄等人所面對的淝水前線。然而無論是淝水前線還是荊州戰場,他們當時的形勢是極爲不樂觀的,他們都要面對二至三倍的敵人。

苻堅伐晉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兵,根據史書記載在87萬,然而依據古代的實際運輸能力以及尚未正面到達淝水戰場的前秦各路軍隊,這87萬大軍其實是有一定水分的,然而縱是如此當時東晉的形勢還是不容樂觀,無論是荊州還是淝水前線都要面對兩至三倍的敵人:

根據史書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在江淮前線和東晉對峙的前秦軍隊是符融率領的前秦嫡系軍隊大約有二十五萬,中途有數萬被慕容垂帶走馳援荊州,在北府軍正面的敵人依然有十餘萬乃至二十餘萬,北府軍在這巨大的差距之下就算取得了“洛澗之戰”的勝利卻還是無法動彈。

東線荊州戰場,桓衝面對的是姚萇的樑、益二州的兵以及裴元略的七萬水軍,前秦光水軍就有七萬部隊,外加上姚萇率領的樑、益二州軍隊一直未投入戰場,而桓衝在荊州一直不敢有所異動,也證明姚萇所率領的部隊不在少數,當然筆者也看過各路大神的分析,認爲姚萇兵力大致與符融相當。

兵力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要素,可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洛澗之戰”雖有效殺傷了敵人且有效降低了對方的士氣,可卻始終無法正面擊潰前秦,證明這損失的一萬多人並未讓淝水前線的符融達到傷筋動骨的階段,前秦對於東晉還是具有極大的優勢。

當然也有人說苻堅分兵作戰是一種極爲愚蠢的做法,然而苻堅在總體形勢上本就具有重大優勢,就算其進行分兵作戰,卻還是對東晉保持着巨大優勢;相反苻堅的分兵作戰給了東晉莫大的壓力,在巨大的兵力差距上東晉東西兩線僅僅只能做到自保,減緩另一方的壓力,卻做不到相互馳援。

東晉江淮,荊襄防線幾近崩潰

在淝水之戰的數年之前,前秦奪取了東晉的樑、益二州,樑、益二州的丟失對於荊州來說是一個極爲重大的軍事打擊,荊州不但要承擔來自北面的壓力更要承擔西面的軍事壓力,因此從當時的形勢考慮桓衝不得不改換戰略方針,改變攻守態勢,將重心放在江陵,這對於東晉來說是既有優勢也有劣勢的:

優勢在於桓衝能夠更好地應對來自兩個方面的攻擊,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

劣勢也極爲明顯,重心遷往江陵導致襄陽的防禦有所疏漏,在數年後直接導致襄陽的丟失,而襄陽的失守讓東晉的長江天塹不再具有優勢,直接導致了江淮戰場的暴露。

在奪取襄陽的同時,前秦又對東晉江淮戰場發起了攻擊,其意圖就是進一步打擊東晉“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當時江淮防禦體系之中極爲重要一環的彭城被前秦圍攻,謝玄採取圍魏救趙的方法解了彭城之圍,卻還是無法改變頹勢。逼不得已之下謝安採取了和桓衝一樣的方法:收縮防線,放棄淮北,保存有生力量爲主。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第3張

在淝水之戰爆發前,淮北一直爲前秦所佔領,而長江天塹所能依靠的唯有一道淮南防線,在兵力差距懸殊,防線幾近崩潰的劣勢之下,東晉能夠以少勝多擊敗前秦的確是“奇蹟”。

這兩路只要有一方無法抵住前秦的進攻,那麼東晉苦心經營數十年的防線就會直接崩潰,東晉則就有滅頂之災。東南立國方針向來都是“以揚州爲根本,委荊州以閫外”,一旦一方失守則就註定了另一方註定無法獨存,之前的“東吳”和後來的“南宋”都是最好的例子。

東晉是如何反敗爲勝的?

說起“淝水之戰”的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多歷史學者也都會分析苻堅戰敗的理由,畢竟在雙方差距如此明顯的情況之下,苻堅的慘敗的確是一個極爲爭議的話題。

然而比起東晉究竟是如何反敗爲勝的,筆者更關注苻堅究竟做了什麼才導致如此大敗,從史書之中看到,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做的其實很少,無非就是“洛澗之戰”的勝利以及兩方的相持淝水之戰,其實很多失誤都是苻堅自己一手造成的,而這些失誤綜合起來卻成爲了苻堅滅亡的前奏。綜合來看苻堅的失敗無非以下因素:

內部不穩;

用人不當;

戰術失誤;

在筆者看來,戰術失誤和用人不當的失誤比起內部不穩更具有說服性: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第4張

用人失誤

用人失誤主要體現在苻堅重用降臣朱序一事上,前秦兵發東晉之時,東晉各地守將的確是一觸即潰。不過當東晉各部反應過來之後,前秦的攻勢則就被緩解了下來,彼時各地的援軍還未到達,東晉和前秦則是處於戰略相持的階段,形勢對東晉來說很不利,對於前秦來說也同樣不利:

數十萬大軍的供需對前秦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內部不穩的原因苻堅並非沒有考慮到。

因而這種種環境之下,苻堅則是採取了“攻城爲下,攻心爲上”的戰略方針,不斷的派出使者勸降東晉,其中一人就是東晉降將朱序。苻堅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他沒有考慮到兩點:

東晉內部誓死不降的決心:誠然前秦重兵壓境讓東晉各大門閥慌了神,然而當時卻從未有人提出過投降,一旦投降那麼門閥的利益則就會受損,其家族幾代的積累終將付之東流。

士人對於東晉的歸屬感:王猛死前勸諫苻堅不要討伐東晉其理由就是當時各大士人對東晉還有歸屬,東晉畢竟還是正統,由朱序身上就可以看到,他投降前秦本身就是不得已而爲之,襄陽重兵圍困之下,他孤軍奮戰,投降前秦之後又心歸故土,卻屢次失敗,而苻堅卻總是未下殺手。

因而苻堅用朱序不得不說是其用人問題上的重大失誤,朱序到達東晉大營後並沒有如苻堅所願勸降東晉羣臣,而是將前秦的虛實都全盤告訴了東晉方面,對東晉後來的決戰勝利起到了戰略性的幫助。

戰術失誤

淝水之戰前,苻堅可謂是豪情壯志,在滿朝的反對聲之中有着“投鞭斷流”等壯豪情壯語。以往前秦征伐各國都是無往而不利,偏偏在東晉身上討不得半點便宜,隨着戰事的愈發不利,在“淝水之戰”時,苻堅在戰術上屢屢失誤,終導致決戰的失敗:

在戰端未開啓之前,苻堅本人可謂是躊躇滿志,隨着戰事的失利,作爲主將的苻堅竟然產生了畏戰之思想,以至於當他看到八公山上隨風飄動的草木竟有了“草木皆兵”的思想,其畏戰思想對於士氣方面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可以說是他的戰術失誤之一。

在“洛澗之戰”失利後,前秦軍隊一度士氣低落,可對彼時的前秦來說他們在兵力上還有具有重大優勢,可他們並未利用好這個優勢,而是進入戰略相持,在戰略相持階段苻堅並未探聽到東晉的虛實,故而一直未敢有所動作,反而因爲其屢次勸降的舉動讓東晉摸清了前秦的虛實,這是他的戰術失誤之二。

當東晉向他們提出“後退決戰”的想法之時,他只想到了“趁其半渡而擊之”的兵法韜略,可是往往疏忽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前秦彼時本就軍心不穩,士氣低落、外加前秦部隊來源不一,內部心懷叵測的人不少,彼此間信息傳遞不通暢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夾雜在前秦軍隊之中。而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再配合苻堅的“軍令”無疑成爲了苻堅的催命符,苻堅採取的“後退決戰”是其戰術失誤之三。

其實這一系列動作來看,“淝水之戰”的重大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苻堅自己造成的,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慘敗竟會讓龐大的前秦瞬間分崩離析,而之前筆者說的其內部不穩則造就了前秦崩潰的主因。

“淝水之戰”東晉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東晉如何突破困境反敗爲勝? 第5張

對前秦苻堅之看法

苻堅雖然因爲一場“淝水之戰”而導致慘敗,使統一的北方再一次陷入了混亂,然而在苻堅身上也還是有諸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欲統一天下這一點還是值得讚揚的,苻堅和十六國諸君以及南方的東晉政權皆不同,我們從他一系列的措施之上就可以看出,苻堅是一直在爲統一之事而努力,無論是重用王猛還是招降慕容垂,其目的則就是希望加強集權以及拉攏鮮卑貴族維持其統治之需要。

苻堅和北方的政權的各大君主都不同,他身上沒有石虎等人的殘暴,在位期間興辦儒學,改善民生,休養生息等等一系列舉動都爲前秦帶來了勃勃生機,因而前秦在其統治期間能夠蒸蒸日上。

苻堅的過於寬容是其用人問題上的一個重大失誤,可其寬仁爲懷也爲他爭取到了北方百姓的民心,固然其中有慕容垂、姚萇等人對其心懷不軌,可其中也有諸多大臣在其生死關頭對其效忠,這也是苻堅施政的一個特點。

故而筆者認爲,苻堅是一個如同項羽一般的人物,即“不以成敗論英雄”,其雖然也有過失,可其統一北方、改善民生等等一系列歷史功績也是值得讚揚的。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